摘要

  作者:陈凡(杭州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经亨颐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重要论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断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明确了基本方向。“大思政课”对传统思政课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充分开拓与延展,强调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破解思政课...

  作者:陈凡(杭州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经亨颐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重要论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断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明确了基本方向。“大思政课”对传统思政课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充分开拓与延展,强调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破解思政课孤立分段的现实困境,打造纵横联动的育人新格局,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践教学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而拓展的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是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和造就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将社会实践作为大思政的重要一课,充分挖掘社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打通理论讲授与信仰塑造的“任督二脉”,使实践教学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

  当前,一些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意义重视度还不够,师资、经费、平台等教学资源投入有限,缺乏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家庭的多元协同和联动;一些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重活动轻引领,任务简单、流于形式,社会实践和思政教育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实践教学的思政“含金量”不高;一些高校师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是拿到学分就够了,重视考核结果,忽视对实践过程尤其是过程中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导致学生从社会实践的思想理论获益程度有限。

  重新审视、规划和组织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当前高校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构建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做优一批品牌实践活动,推进社会实践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将增加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等元素有效融入社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能。

  首先,要构建思政融入社会实践工作的管理和保障体系。高校应树立社会实践与大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建立党政领导及其他专业学院密切配合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协作融合的良好局面;出台校院两级社会实践管理制度文件,明确社会实践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成绩考评等。优化各类配套制度保障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工作,如拓宽实践活动经费来源,增加社会实践资金和资源投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量纳入晋职晋级考评体系,对教师在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对高水平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项目及指导教师给予公开表彰奖励。

  其次,要建好用好高水平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应主动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乡村联系,布局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教学科研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等。每个院系、专业都应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健全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长效合作机制,联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成立实践教师指导团,主动对接实践基地,加强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项目的研究和资源开发,不断挖掘基地潜在思政元素;聘请校外专家与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实践与思政融合路径。

  再次,要精心打造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品牌项目。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挖掘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元素。如对于理论宣讲类社会实践,应挖掘爱党爱国元素,使学生感受新时代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志愿者、支教、“三下乡”类实践,应挖掘奉献担当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和责任担当意识;社会调查类实践,挖掘历史使命元素,让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认识国情、社情,自觉将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发明等创新类实践,应挖掘创新卓越元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教师应结合时政热点和学生关切,对优质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优化和拓展,形成若干品牌,有效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最后,要优化大思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融入思政的社会实践是将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渗透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因此,高校应建立社会实践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关注社会实践内容、组织形式、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学生在思想品德及观念素养方面的改变。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设置指标权重分类评价,由任课教师、学生和实践单位作为评价主体,将社会实践活动前期调研是否充分、方案设计是否科学、活动实施是否达到目标作为过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3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