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办...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谁来办教育等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明确了做好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教育系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完善。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从试点推向全国。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教育系统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广大青少年学生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使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使用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5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100余家发展到1440余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针对“小胖墩”、“小眼镜”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体育美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毫不松懈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33%。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持续向上向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更加注重提升全民族素质,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要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系统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普及,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比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教育普及的全方位跃升带来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极大提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着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公平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要求。教育系统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教育系统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推进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8%。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全面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有效解决中小学生负担重这一突出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进展,线下学科类机构压减率95.5%,线上压减率87.1%,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社会支持和认可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择校热”大幅降温。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90.9%,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深入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95万余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10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全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自2020年底保持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为世界提供了教育减贫的中国经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缓解,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面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这些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更加突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服务面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系统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职业院校供给了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带动一大批高校和学科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持续增强。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部省合建高校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深入推进,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教育日益成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效能社会服务,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六、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深化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教育系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速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决纠正短视化、功利化做法,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艺术体育类高考招生进一步严格规范,高职院校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比超过60%,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新时代教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问责机制和常态化督导,真正使教育督导“长牙齿”。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使教育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做好老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强决心,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实现。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涌现出李保国、黄大年、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教师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实施,建成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支撑起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体系。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们要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八、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指明了新时代深化教育国际交流的目标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8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化,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起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建成20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603万个团队、2535万名学生参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持续深化,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我国教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将开放合作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新时代10年,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的10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的10年,是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10年,是教育公平和质量全面提升的10年,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10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教育系统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文刊发于《求是》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