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网7月26日讯7月26日,教育部召开第九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等领导出席。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

中国网7月26日讯 7月26日,教育部召开第九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等领导出席。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新闻发布会。

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十年的帮扶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教育部2012年组织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定点扶贫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所直属高校参与滇西专项扶贫任务。2019年,为进一步强化帮扶力量,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八年脱贫攻坚战,两年乡村振兴路,75所直属高校全面投入,攻坚克难,接续前行。十年来,教育部切实履行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各直属高校强化政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十年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上下联动、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教育部先后成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决策部署、推动落实、监督问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推进、年末有考核、全年有调度。各直属高校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把定点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动员全校力量推进工作。在脱贫攻坚最后四年,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直属高校向中央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用实际行动兑现庄严承诺。切实发挥考核评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带动中间的作用,通过学校自评与互评、年终考核与日常表现、专家评议与第三方评估、查找问题与发现典型“四结合”,较真碰硬检验责任落实。考核结果逐年向好,责任担当持续转化为工作成效。2016年以来,共有32个直属高校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和脱贫攻坚先进表彰。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健全统筹协调、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分别在承接任务初期、脱贫攻坚决战期和巩固衔接期三次印发专门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直属高校把“规定动作”做实,把“自选动作”做优。在强化校际协同上,坚持合作共赢。分领域成立高校帮扶联盟,共有131所部属省属高校和企业参与,从高校扶贫“单兵作战”的攻坚战逐步转向高校帮扶“多方联动”的集团战,进一步促进优势资源共享,短板弱项互补,切实把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结合起来。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37所直属高校还承担了支援14所部省合建高校学科建设的任务,有效提升了合建高校的办学水平,并发挥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强化校内协同上,坚持一体多元。十年来,各直属高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35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帮助引入企业663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

三是聚力精准施策,落实因地制宜、有力有效的帮扶举措。各直属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与帮扶县密切配合,坚持定点帮扶、重点突破与联合作战、全面提升相结合,逐步探索形成了应帮扶县所需、尽高校所能的特色帮扶路径。在教育帮扶方面,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推进,援建捐赠、师生支教、师资培训、结对关爱等成为所有高校的共同行动,促进帮扶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较大提升。十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在产业帮扶方面,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入专业力量、促进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实现帮扶地区农业产业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升值,很多帮扶县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十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76万人次,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1352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在健康帮扶方面,深入开展医生和设备支援、医护人员培训、巡回医疗和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一大批帮扶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三级医院。在消费帮扶方面,全面动员校内外力量,通过建立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后勤采购、工会购买、师生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十年来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在国家消费帮扶“832”平台购买额度始终处于中央单位的前列。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紧紧围绕服务乡村五大振兴,组织直属高校开展了102项创新试验项目,以创新为手段、以试验为途径、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把知识的力量、科技的能量、青春的活力投放到乡村振兴中,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项目开展一年以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这也是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

四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融入乡村、扎根大地的育人模式。各直属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精神,广大干部师生走进乡村、贴近群众、服务一线,接受了一场生动的国情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已成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各校在帮扶地区建立了近百个教育培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一批又一批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用到乡村,使高校与乡村紧密融合、共同成长。各学校发挥学科人才和研究优势,成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42个,注重将工作实践进行学理性阐释、学科性集成、学术性研讨。工作中涌现出的特色案例、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也成为了思政课的宝贵素材,各校以主题宣讲、报告会、专题课等形式开设了系列国情育人课程。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二个年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三个转向”,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

对于下一步工作,刘昌亚介绍,教育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履行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推动各校紧盯“发展”主线,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持续展现振兴路上直属高校的担当、作为和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文/李佳毅)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