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北京交通大学秉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改革理念,持续多年开展全面探索与实践,从教、学、用、管等多方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1月10日,服务“相约北京”冬奥测试一天活动结束后,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2019级学生苏禹嘉回到驻地,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学校智慧教学课程平台,通过直播回放学习当天的专业课程。整个过程,画面清晰流畅,和在课堂上课区别不大,而且对没理解的部分,还可以借助学校搭建的朋辈辅导平台,进行课程录播回看和问题答疑。

“苏禹嘉的个例背后,体现的是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成果。”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房海蓉介绍,截至2020年暑期,学校已经完成对全部教室的智慧化升级改造,确保满足各种场景下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的要求。

2013年以来,北京交通大学秉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改革理念,持续多年开展全面探索与实践,从教、学、用、管等多方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名师+金课 引领在线教学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倒逼高等学校在线教学从“新鲜感”转变为“新常态”,掀起了一场对高校“教”“学”与“管理”均带来巨大影响的“学习革命”。

在这场考验中,北京交通大学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不但在春季学期顺利制定一系列教学调整方案,实施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而且顺利完成了3200余名毕业生的“云端”毕业设计。在房海蓉看来,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几年来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整体布局和精心建设,智慧教学建设成效已经得到实践证明。

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电工电学教学基地主任陈后金教授率先将自己主讲的课程“信号与系统”上线中国大学慕课网。到今年春季学期,陈后金累计开设该课程13个学期。2017年春季学期起,他又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截至目前,两门课程累计选课人数超过34万人次,为提升国内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陈后金等教学名师的带动下,学校的慕课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交通运输学科和专业优势,重点打造轨道交通特色在线优质课程。仅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校就创建了254门课程,其中有67门国家各类精品课程。

“慕课建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向外传播,反过来,它也推动了学校智慧教学的发展。”陈后金介绍,2016年秋季学期面向学校在校生开设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结合“信号与系统”慕课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线上为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线下为疑难解答、学习延伸。调查结果表明:超过90%的学生认可混合式教学方式,并肯定其在提高学习自主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利用“信号与系统”慕课资源面向本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开展辅助教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疫情反复,加上冬奥会即将到来,学生会有更多原因无法参与线下教学。为此,学校探索实施“两型两制”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精准教学。针对不同学习场景,以“两型”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和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POC)两种在线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共性化及个性化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两制”即建制化和定制化形式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线上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好对应跟踪,反馈给教师以便进一步改善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信息化手段赋能教学,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初心+情怀 打造“双培三跨”虚拟教研室

“慕课可以为各地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但是没有办法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相对偏远地区的高校教师来说,慕课并不能解决他们的根源性问题。”同样是2016年,在担任学校教务处处长期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轨道交通控制研究所所长戴胜华开始推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工作。

学校首先与6所北京市属高校合作开展专业和课程共建,建设北京区域内的虚拟教研室,推进北京市“双培计划”工作,打通北京市校际人才培养通道。同时,依托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提出以促进全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全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虚拟教研室,实现跨校区、跨地域、跨时空的“三跨”教研交流。

虚拟教研室融合多元现代信息技术和线下交流互访机制,“协作”开展了教学研讨会、名师示范课、专题报告会、教学案例赛、学生学科赛等“ 。今年7月,高等教育司又发布了《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全国首批建设400个左右虚拟教研室进行试点,充分体现了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

全息构建+重塑流程 提升教学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不是散点般的,而是爆发式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校从2013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多个面向学生的智能化自助服务系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

自主开发本研一体化教务管理系统。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数据及流程进行重组和统一,实现本研师生统一登录、教学资源统筹安排,搭载了双学位等多个模块,做到一名学生一个培养方案。设立立体化课程分级,打通本研贯通选课,实现培养体系和教学管理一体化。

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平台涵盖学科竞赛、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施行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实现学生学习实践全环节信息化。

建设在线阅卷系统。开展试卷的电子化制卡、批阅和存储,不仅提高了阅卷效率,更好地体现考试公平公正,也为试卷和成绩分析、学生精准帮扶提供了依据。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全校60%以上的课程和近90%考生,是国内率先大规模采用试卷电子化制作和网上阅卷且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建立一体化全过程评教系统。科学设置评价方法,严格设计评价程序,简化优化评价方式,达到“以学评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搭建智慧教学一体化系统。支持全校所有课程任课教师和督导可远程实时观看和回看,统计学生抬头率,精准反馈学习效果,拓宽教学质量监督渠道,实现教学评价全流程信息化。

建设可信电子成绩单系统。在线上即可自助生成学业证明,开具的证明还可在学信网上传验证,满足了学生远程、快捷、多次办理成绩单的需求

开发学生报到注册一体机。一体机可提供学期初报到注册服务,学生还可自助打印成绩单、在校证明等8种证明材料,方便学生高效便捷办理报到注册手续,极大提升了管理效能。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闫学东表示,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为学校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起到了重要助力。“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实施一流本科智慧教学提升工程,在信息技术全面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开展更多探索。


记者 张滢 黄璐璐 通讯员 袁芳 毛志成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01日第4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