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一切教育机构存在的立身之本,在新时代肩负着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教育时空观逐渐改变甚至完全颠覆,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不仅持续冲击和蚕食着传统教学的阵地,在线教育教学更显示出解决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潜力和能量。  从时代的横截面和教育的大历史观角度看,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组...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一切教育机构存在的立身之本,在新时代肩负着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教育时空观逐渐改变甚至完全颠覆,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不仅持续冲击和蚕食着传统教学的阵地,在线教育教学更显示出解决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潜力和能量。

  从时代的横截面和教育的大历史观角度看,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学信息化或者说在线教育教学撬动的其实是工业文明体系下的“流水线”规模化培养模式,教与学的嬗变正由单线程变成了多线程,由中心化转变为去中心化,由标准化到个性化……

  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理念已经开始深刻渗透教育本身并预示了学习革命的未来,而千百年以来的教育梦想——真正意义上对每个人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也在暗流涌动。

  如同农业文明的家塾教育转变为工业文明的学校教育一样,信息化新时代的教育轮廓也开始逐渐显现,即便我们仍然不知道那盖头后面的具体样貌,仅就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手段、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更为量化的教学评价、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等等,就难免让人心生向往。

  而对刚经历了新冠疫情“停课不停学”磨砺的高等学校来说,直接面向人才培养的教学信息化除了成为“双一流”背景下衡量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更是打造新的学习范式,实现高等教育变革的利器。

  后疫情时代,能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进一步系统性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破除惯性和惰性继续深入探索在线教育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甚至走出一条新路径,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次意外契机

  2020年5月的一天,因为新冠疫情被隔离在老家石家庄的厦门大学2017级本科生小赵清晨六点半起床,简单的在屋里做了活动,吃过早餐,在规定时间上学校的网课,除了跟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内容外,碎片时间里还能跟参加创业大赛的同伴们沟通下分工。晚上除了看书、背单词,就是上网上公开课。

  在这个学期中,他不但成绩有所提高,还准备好了保研的相关材料,上完了一门有机化学的公开课,备考GRE,并抽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大赛。

  他坦言,除了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外,越往后越感觉因为减少了物理上通勤,并且不用顾忌整齐划一的熄灯时间等,反而可以更加充裕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也是他很多同学的共识。

  在这个时期,国内近三亿师生都像小赵一样,走上一条所有中国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未走过的路——暂时完全脱离现实课堂的在线教学之路,实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线上教育大迁徙。

  这次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的同时,却意外成为教学信息化、在线教育教学的发展契机。

  应该说在2020年之前,教学信息化、在线教育教学在高校的地位是微妙的,发展是渐进的,虽然官方有政策,高校有想法,师生有需求,但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下,教学信息化更多的被认为是锦上添花的有益补充,有能力、有想法的高校就多做些,没有的就少做些或者不做,无伤大雅。

  从根本上说,需求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缺乏关键性的应用场景是教学信息化、在线教育教学难以延展和发挥的关键。

 width=

  直到被新冠疫情逼上梁山,在线教育教学终于走到台前,虽然一开始不免磕磕绊绊,但最终撑住大局。不但在疫情阶段性胜利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还化危机为契机,通过此次在线教育理念的“思想启蒙”运动,促使全社会达成了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高校大力发展教学信息化,加强在线教育实践、研究和培育的空前共识,为中国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埋下了伏笔。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学校发现这种教育方式的可行性,老师发现教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在最初的不适应后借助庞大的信息化资源和丰富的表现互动形式,反而找到了新的卓有成效的教法,并深刻感受到这种模式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反倒是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大学生们自然过渡、习以为常、轻松驾驭甚至乐在其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受教育者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反而是我们传统的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模式滞后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

  更大的问题在于,后疫情时代超大规模在线教育演练戛然而止,在线教育教学的倒逼式场景消失,一切又会回到之前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全球疫情依然严重的情况下,起码对于教学信息化、在线教育教学来说,来自于各个维度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已经陡然增大。

  一个系统工程

  在高校信息化中,通常按照功能约定俗成的切成三个最基本部分,分别是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

  一般来说,教学信息化被定义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教学资源开发,实现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学生建立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化教育。

  相关人士表示,早期的教学信息化以电化教育、多媒体教学为主,用以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20世纪初,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以网络精品课程、各类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为特色,教学信息化实现了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网上,学生在任何地方通过收看网课,听取教师的讲解。

  2012年,随着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教学信息化的关注点,混合式教学得到大力推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带来了一场全民上网课的浪潮,极大的促进了在线教育教学,但随着各项工作回归常规,这股在线教育教学的热潮有了明显回落,以北师大某教学平台为例,每学期活跃课程数量从疫情期间的860余门减少到260余门。尽管如此,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智慧教育等理念成为下一个阶段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教学信息化经常会被混淆为信息化教学,实际上,信息化教学只是教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管理信息化的垂直化,科研信息化的扁平化,新时代的教学信息化“链路”相当长,是由教学制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等组成的生态闭环。

  如果从部门上看,教学信息化涉及高校教务处、网信办、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处、国际处、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以及各具体院系等。

  一个系统的链路越复杂,协同起来越困难。如果不能协同指挥,系统推进,而是各行其是,政出多门,必然会造成效率低下甚至目标错乱。

  这其中,教务部门一般被认为是整个教学信息化的中枢系统,而作为高校信息化的大管家,信息化部门与教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关注和探讨。

  在很多高校中,教务部门将信息化需求委托给信息化部门,但由于信息化部门对于教务需求的不熟悉,产生摩擦和问题;而有的高校则是由教务部门单独负责教学信息化的部分事宜,直接对接厂商,却可能导致对信息化技术不熟悉,完全被厂商牵着鼻子走。另外,由于教务部门对于技术不够敏感,经常满足于够用就行,教学信息化的技术更新往往陷入迟滞状态。

 width=

  北京大学医学部信息通讯中心副主任宋式斌认为,教学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因此教务处、研究生院等教学部门才是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和根本,需求由它们提出,信息化部门协作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部门要甘作幕后英雄,帮助教学部门出成绩,亮成果,让教学部门真正从教学角度主动考虑信息化融合,才是教学信息化的良性发展机会。

  同时,要特别关注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提法。深度融合,不是技术的简单部署和覆盖,而是从深层次考虑信息化支撑教学的需求,缓解甚至解决教学当中遇到的信息化可解决的难题。

  当然,该观点并不能代表共识。在采访中,不少高校信息化部门相关人士也认为,一方面,教务部门还是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会冲击固有教学秩序而造成他们工作混乱和麻烦的教学信息化并不是特别“感冒”,从潜意识里不愿提出需求,在技术更新方面更是缺乏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前瞻性和敏感度,要么提出的需求脱离实际,要么落后于时代,两个部门很难达成一致,这就造成了作为高校信息化主干的教学信息化经常处于一种摇摆的不稳定状态,难以有序跟进和发展。

  一条破局之路

  基于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性、复杂性,任何部门的单打独斗都难见成效,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系统推进应该是破局之路。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主任张巍认为,高校信息化应该是一盘棋统筹规划和建设。任何部门的信息化需求和建设都应该是在符合学校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

  开展教学信息化,也应做好部门和业务的统筹,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统筹,教学资源管理的统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统筹,校级平台和二级单位平台的统筹等。

  这就要求信息化部门和各相关部门都站在学校的高度,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信息化部门做好项目统筹和建设指导,做好公共支撑平台的建设和保障,各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一体化开展教学信息化的建设。

  曾经担任过信息化部门负责人,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的黄国华也认为,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需要教务处、科技处这样的业务部门通力配合,精准梳理业务需求;需要学校信息化、国资、招投标等部门组织实施。

  具体到教学信息化,离不开信息化部门的网络接入、无线覆盖以及带宽支持,离不开各教学单位对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培训,离不开持续不断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只有好的设计,只有强的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

  虽然讲述的角度各异,但殊途同归。首先,高校特别是领导层要重视教学信息化,必须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其次,要强调协同指挥,统一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明确责任分工。再次,加强各部门工作人员、各院系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使之成为整个教学信息化系统的粘合剂和发动机。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今年正值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亟需转换思维模式,秉持“系统观念”,提升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总体认知,全面梳理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数字校园、信息化教学、混合教学等系统的复杂关系,让技术应用回归教育本身,探寻教育规律,聚焦人文关怀。

  可以说,教学信息化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破局的勇气,更考验高校领导层在发展教学信息化整个生态方面要有“咬定青山”的定力,“敢为人先”的魄力,“利出一孔”的能力。如此,教学信息化这台精密的仪器才能顺利运转,成为中国教育提升和变革的底层逻辑。

  作者:王世新

  责编:徐鹤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