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2.0”时代下,智慧校园建设如何真正落地,进而为学校教育所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内部分学校及教师。
刷脸入校、机器人晨检、“玩转”VR教室……新学期,我省一些校园里增添了“新面孔”,学生们有了更多“智能体验”。自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顺势投入到智慧校园的建设热潮中。当前,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各地中小学及幼儿园正在从传统数字化校园建设向智慧化校园建设迈进:杭州一批学校以人工智能作为走向未来教育的驱动器,利用大数据重构传统教育教学;宁波在中小学普及应用新型教学场所,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环境;金华于今年5月启动了智慧教育专项行动,将培育100所智慧校园;等等。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校管理带来的优势日渐凸显,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信息技术形同虚设,无法与教育实现真正融合。“信息化2.0”时代下,智慧校园建设如何真正落地,进而为学校教育所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内部分学校及教师。
警惕“过度教育信息化”
疫情发生以来,校园防疫工作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上学期复学后,一些幼儿园购置了能够监测幼儿各项身体健康数据的“智能手环”,甚至装上了可以监测幼儿一天喝水量的“智慧饮水机”。“尽管幼儿园的出发点是想借助人工智能,收集与反馈幼儿在园生活中的健康数据,但实际上形式大于内容。尤其是‘智慧饮水机’,它忽视了幼儿需要有更多尝试自我管理的契机来培养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杭州市西湖区文一街幼儿园园区负责人冯昕园分析说,诸如此类的监测手段功能单一,看起来更像是跟风热潮下的“过度教育信息化”产物。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国家、地方和学校均投入了大量物力,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真正融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眼下,一些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有的现代化设备被闲置,有的功能未得到深度利用。”江山文溪实验学校教师祝新源告诉记者,学校里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展开的,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线实践者,要警惕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技术成为束缚学生自主发展的工具。
建设智慧校园需要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支撑,不仅要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还要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开展深层次的数据开发。有中小学校长在采访中表示,近些年数据滥用给学校增加管理负担的情况较为普遍。“人工智能时代,学校里的一切事物,包括师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转化为数据。未来,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来传承的社会科学,而是变成一门基于数据的实证科学。”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邓承敏认为,教育管理者要理性利用大数据,让数据反映真实教育问题,为改进学校教育管理而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芒一直颇为关注人工智能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在他看来,学校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行,在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不宜过度使用,不可以单路冒进,不可以给人工智能更多它承担不了的工作。
坚持“技术以人为本”
早在20多年前,杭州市时代小学便开启了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之路。经过长期实践,该校总结出了一套“秘笈”:顺应孩子发展个性,尊重数学的学科性,发挥信息技术特性,不求全求好用,不求多求实用,不求新求有用。正因此,该校的大数据平台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助力他们得到不同的发展。校长唐彩斌强调,在实践中学校要坚持“技术以人为本”,“我们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应用技术”。
“现阶段的智慧校园建设,应该更多地从简化操作性、丰富教学资源、融合现有线下教学模式等方面去入手。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并非简单地运用现代化技术去‘教’,而是要基于学生的需求来推进。”长兴县虹星桥镇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褚旭东说,智慧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建设现代化校园,因而要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是该市去年获评“智慧校园”的学校之一。从2016年探索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来,该校创建了创新实验室、 时代,学校依旧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