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一切幸福需要劳动去缔造。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做事、创造、以及靠双手去感知。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促进学习所需的智力发展,应放手让孩子学会劳动、尊重劳动。

  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一切幸福需要劳动去缔造。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做事、创造、以及靠双手去感知。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促进学习所需的智力发展,应放手让孩子学会劳动、尊重劳动。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一个突破口。为了避免和知识割裂,促进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融合,我校还有一个更大的设想:将劳动教育和我校精品课程“智慧有机农业STEM教育”关联起来,让教师在劳动教育上做得更好,形成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特色,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STEM教育立足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将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整合到一个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课程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实践的STEM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

  基于需求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化规划设计

  基于以上初心和思考,嘉兴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确立了自己的劳动教育策略:以需求为中心,用“向善至嘉、求新润实”的校训引领整体设计。统一标准,综合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根据各个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共性与个性,挖掘找准结合点,寻找符合师生有价值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教学、家校共育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学校组建了STEM劳动教育教师团队。实施过程中,以热爱劳动教育、动手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和学习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先头部队”,团队核心教师有13位。通过公开课、讲座、咖啡论坛等形式,为示范引领创造条件,吸引兼职教师参与,开发课程、教材,用真实、精准、有效的数据引导全员参与。不断探索,利用走班选修课、拓展课时间和午间开展STEM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辟建面积近1亩的劳动教育户外智慧有机农场,加上一间综合实践与STEM教室,为课程提供了开放式教学环境。把课堂搬到大自然、田园中,在劳动教育和STEM教育融合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团队以“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的开发原则,编写适合四年级学生使用的《土壤改良STEM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教师学导手册和材料包。课程同步平移到全国20多所学校,课程设计每周1节,共9节,团队陆续开发了不同年段的智慧有机种植STEM系列教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劳动教育课程,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

  课程设计说明

  学校“土壤改良”STEM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和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进行统整,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劳动学习和劳动教育实践能力。教材将每节课设计为:发现、小组讨论、动手试试、探究、拓展和评价6个模块。课堂采用双师、三师,跨學科协同教学,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既可轮流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多途径保障教学连贯性。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乐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持续成长。

  下面,以“制作堆肥”为例,介绍土壤改良STEM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课程情境、任务

  1.教学目标

  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工程、技术维度。学生了解堆肥箱、桶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科学维度。小组合理分工,合理设计堆肥整体高度,堆肥每次高度,并首次记录各项观测数据。(3)数学维度。填写各项材料配比表,并观测和记录各项试验数据。(4)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授课在校园户外场地或种植园中开展,最重要的是学生都能亲自实验。四年级学生探究欲望强、参与度高,乐于动手实践,他们对贴近实际生活的劳动教育课非常感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认真对待此次课程。

  3.工具、材料

  实验材料:农作物秸秆、杂草、落叶、沼渣、土壤、蛋壳、果皮、菜叶、米糠、纸板。

  实验工具:堆肥桶、锹、铲、耙子、电子秤、温度计、皮尺。

  4.导学

  导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探究性实验设计思路为主线,设置“自主探究”:测量堆肥高度、称重量、量温度。另一部分是创造性劳动教育活动:小组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图纸领取材料进行堆肥。

  教学过程

  任务一:选择堆肥环境

  课前,学生通过学习单自主学习。上一节课中学生了解堆肥知识,设计了堆肥图纸,课余时间小组设计海报“堆肥召集令”进班级演讲等形式收集常用堆肥的材料,并进行整理。这一节课,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堆肥环境。

  师:你知道怎样的环境适合堆肥吗?让我们去堆肥地点选一选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潮湿、光照强、通风好、阴暗处几个环境里选出自己认为最适宜的堆肥环境,并在教材“选择环境”表格中打勾。

  任务二:制作堆肥

  师:用你们收集好的堆肥材料根据设计好的图纸制作堆肥吧。小组学生根据图纸选好材料,动手堆肥。

  师:堆肥过程中请你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堆肥高度、重量、温度等数据。小组讨论总结出底层放一些木屑和米糠,使堆肥透气性好。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实验工具,小组选取堆肥准备材料、确定配比。教师介绍堆肥桶结构,包括水阀和隔离网的用途。

  师:根据课前资料和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分工、明确任务。学生按设计要求领取材料,确定堆肥材料配比。提示学生注意放入用来发酵米糠的比例:“用的少,效果好”。学生按图纸设计开始制作,借助工具对堆肥材料裁剪处理。教师观察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和思考情况。

  学生再次在工程学背景下运用科学技能,利用电子秤分别称出装好材料的堆肥桶重量和空桶重量,然后算出材料重量。用温度计仔细测量出堆肥桶内温度、尺子量出堆肥高度。方便堆肥结束后比较产生肥料与制作堆肥时材料的高度、重量。

  师:用手摸一摸堆肥桶内肥料,并将“手测”感受记录下来,每隔几天“手测”一次,感受堆肥在腐熟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提示学生定期观测堆肥情况,及时翻动堆肥。

  学生通过阅读《蚯蚓堆肥》拓展堆肥知识。

QQ截图20200901142002jpg /></p><p><strong>  任务三:评价</strong></p><p>  师:请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从积极参与、与同学合作、遇见问题主动想办法、收集资料完整、积极思考和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p><p>  评价标准:我真棒“3星”、还可以“2星”、需努力“1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对应的三个表情图标(开心、一般、难过)后面打勾。教师根据评价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对学生测评,会基于他们的学习日志和海报墙上的内容及时在课堂上给予反馈。教师通过不断询问小组活动的进展,推断作品存在哪些缺点,如何合理修正,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p><p>  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在家里阳台上制作一个堆肥箱。</p><p><strong>  总结与反思</strong></p><p>  学校以往的劳动教育中,学生要么是动手体验、要么是主题活动。土壤改良STEM劳动教育课程与传统劳动教育课的区别在于注重与各学科融合,教学生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创造热爱劳动的氛围,推进劳动教育高效实施。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探究为主,9周的堆肥实践中,实现学生劳动协作、评价多元、劳动教育全程育人。学生定期观测堆肥温湿度、发酵、肥液等变化,材料的科学应用等,教师从直接教学转向指导活动,向学生提出开放式的挑战和问题,教师不仅是教学计划的参与制订者,更是执行者,教学起点上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目标引领、任务驱动、操作跟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尤其敢于质疑提问,以做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实验探究热情高。课程设计中充分关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彰显弹性和张力,实施STEM劳动教育达到了教学目标,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p><p>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p>
</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