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平台迎来爆发的春天。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已成为挡不住的趋势。这个趋势将带来一系列变化,而最重要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互联网+”时代呼唤“全学习”。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平台迎来爆发的春天。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已成为挡不住的趋势。这个趋势将带来一系列变化,而最重要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时代呼唤“全学习”。

  何为“全学习”?它是通过规划学生所处空间的氛围、资源、文化,以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选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文化环境。

  “全学习”理念下的教育有一些理想化的诉求:需要走向学生的内心,邀请学生体验生活;需要关注学生真实的兴趣和情感;需要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更需要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学习。

  以往,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大都习惯了匆匆赶路和竞争,但这次疫情给整个社会按下了暂停键。现在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现状进行思考,而非拼命汲取书本上的知识,社会和生活本就是最好的课堂。近期北京市教委提出,要依据不同年段、不同类别的学校学生特点,基于不同的生活和学习主题,学校教师要分类进行指导,提出居家生活和学习的指导。

  教师应倡导学生居家开展科学健身活动,利用学习之余跳绳、做健身操、做俯卧撑或参加居家劳动都是运动健身不错的方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感受防疫一线人员的崇高精神。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凝聚集体智慧,挖掘疫情背后思政教育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活动。有的学校已经确定了“疫情下最美逆行者”和“疫情下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两大思政课主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居家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如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录制的课程并未涉及新课,均是游戏、拓展、探究类课程,包括文化空间、思维乐园、公益讲堂、英语世界、艺术长廊、劳动能手、体育达人七大板块的内容,涵盖了所有学科,体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

  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构建起的是孩子内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还是亲子阅读,在家庭中开辟一处“阅读角”,父母可以与孩子商讨“阅读角”的布置装饰,制订阅读计划,做好读书笔记,浸润书香。

  疫情来袭,教师匆忙上线,难免使教师心生无奈,但是抛开畏难情绪看本质,在线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多个平台、多种工具和大量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素养。

  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在线学习的保障。我们发现在线学习虽然授课时间灵活,不受空间约束,学生自由度高,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产品上,效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家长负担起监督孩子学习、约束孩子不良习惯、提升孩子学习效率的责任。同时,家长要加强和教师联系,构筑起“家校互动”型的教育督查机制,与教师一起助力孩子的成长。

  教师应意识到“自主”是进行线上辅导的主要方法。教师在精心准备辅导课程的同时,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自学,尽量避免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讲解知识点上。如果广大学生能在这次疫情中学会自主学习,其教育意义将大于正式课堂教学。

  业内有一种声音,将这些临时爆发的在线课堂需求称之为“口罩效应”,疫情过后,这些在线课堂将如“口罩”一样,被弃之如敝屣。我们要避免“口罩效应”,认真思考能给学生带来哪些可以长久留存、影响深远的教育,避免“一次性”的窘迫。

  只要学生有一颗想学习的心,网络就是良好的平台,家人就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就是最坚实的后盾,这便是“全学习”时代的诉求。云端授课推动教师快速适应并重新思考,如何在实体的学校之外再搭建一所云上的学校。我们只有扎扎实实以细节作为基础,才能避免这所云端学校成为一片盲目飘动的“浮云”。灵魂的轴心,从来不因外在变迁而散乱,对于教育来说也是如此,“静”能生“定”,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推诿到未来。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