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不是想象的上网讲课、播个视频那么简单,而是有着自身的运作机制和规律。我们现有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策略以及各种保障系统,正在面临一场大考。在线授课的教师,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

  线上教学,不是想象的上网讲课、播个视频那么简单,而是有着自身的运作机制和规律。我们现有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策略以及各种保障系统,正在面临一场大考。在线授课的教师,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2000年以来我国及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念之一。大家一致认为,教与学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关于学生从新手到能手再到熟手的发展过程,教师要从教学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相应地,在教学设计专业领域,“学习者中心”作为与“内容/流程中心”相竞争的取向,尤为在线教学所倡导,并被认为是在线教学的一大优势。然而,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教师纷纷推到线上开课,在线教学这一“学习者中心”的优势却未能如愿地发挥出来。

  线上教学不是简单的课堂搬家。教师们发现,照搬线下课堂自己娴熟驾驭的套路,很难在线上施展效力。在线不在场的这种距离感像一堵半透明的墙将师生分开,学生一方的真实反应经过这种距离的过滤变得模糊,让教师琢磨不透、无法掌控。按照在真实课堂中的灌输式讲授,有些教师出现了“自我翻车”事件,更不用说网路不顺、硬件不具备而导致的状况频出。所以,当务之急是拥抱技术,跟着时间,向着春天前行,从现在开始来一次对自己理念和实践的彻底梳理,共同建立真正走向“学习者中心”的通路。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交替和整合必然成为教育教学常态。在科技竞争加剧、生存环境之和谐不断被打破的世界,每个人都必须是强大的学习者,对新工具的掌握我们不能再坚持可有可无的侥幸想法。作为人才质量保障的教师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培养体系,重视在线教育内容建设,将在线课程教学设计和开发作为师范生必修课,并把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工具(特别是数字化工具)的熟练掌握作为需要落实的指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做出转变成为先行者。从改变习惯开始,包括思维习惯,要主动做出自我改变。与此同时,学科教学的适应性技术成为迫切呼唤。而且,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师生关系,重新思考课程、内容、结构、课时等定义,补充新的内涵;及时更新评价和反馈手段,使之更加灵活、便利和丰富。技术环境要具备功能强大的支持性工具;学习资源要持续储备、按序分类,不断整合和更新,并确保(监督)健康性和育人价值。这些都是浩大的复杂性系统工程。教育学者要投入到这种转型研究之中,因为我们迫切需要基础性数据支撑转型的有效性,需要重新发现和确立有力的理论指引。通过切实努力,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入具体内涵,为新教学行动充实意义。

  必须加大力度探索技术支持的课程学习。国内外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儿童及青少年来说,在互联网时代开展有效学习仅有APP是不够的。此次疫情期间虽然各种APP竞相登场,但缺乏对线上线下教学的整体设计,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APP也很难发挥作用。有不少“智能化”云平台依然强调“灌输”,注重碎片化操练,有效性可想而知。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支持儿童青少年学习过程的系统化技术设计,以人的学习(而非机器学习)本质为基础。要考虑语言、科学、历史等人类学科学习的特异性,比如语言生长、历史建构和科学理解等发生的过程机制,开发适应性的学习环境和专门化支持工具,而不仅限于大一统的平台和工具。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我们还很欠缺,学科学习的一些关键机制我们了解得还很少。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应对挑战?

  一方面,思考自己如何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并积极成为激励型、富有热忱的教师。这是线上教学对教师尤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专长要求。教师之间可以展开更密切的合作(在线教学单打独斗往往效果不好)、对学生抱有高期望、多倾听学生(让学生多提问)、接纳学生的错误、连接真实情境、引发概念性理解。

  另一方面,把新环境下的互动过程和所遇到的种种挑战作为开启自己新的专业发展机遇。想办法(比如利用在线平台中嵌入的软件工具)搜集数据、开展研究,并作为教学变革的突破口。教育问题与医学问题的解决路径有时很相像,理论与实践是双向互动的,即从经验出发—提炼理论—改进实践—精制理论,这样的迭代与从理论出发的研究同样具有很大价值。

  总之,作为教师,从自己开始进行转变,给学生赋权、增能;同时让自我专业得到成长。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