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教育界的冲击也非常大。但通过“停课不停学”让全国的家长和学生都亲身体验用互联网直接学到最好的课程,让学校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
“停课不停学”已经在各地陆续展开了。这几天在网上充斥各种议论。大中小学在校生全程在网上学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上网课,难免会有一些人不适应,技术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并不奇怪。我们应该用更开放的态度,用容错的精神来对待这一新生事物。
中小学生到底能不能在网上学习?最近,我接到了几封乡村学校老师的来信, 他们这几年将互联网教育运用到乡村学校的经历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所在的友成基金会与北师大等20多家机构一起,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推动乡村教师的网上培训,并给他们提供各种优质的互联网教育资源。这次给我来信的有来自甘肃肃南大泉沟中心小学的尚晓军老师,有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的甘肃临夏积石山的马正文老师,还有来自贵州省息烽县石峒镇木杉小学的徐萍老师。
以徐萍老师所在学校的情况为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他们学校的学生从原来的200多人,下降到现在的100人都不到,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但是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还是参加了青椒计划培训及互加计划,通过一根网线连接山外的世界,让上海、江苏、河南的名师“走进”了木杉小学的课堂。她说:“本来早上10点才上课的乡村学校,学生在8点左右已经到齐,只为赶来参加互加计划彩虹花晨读课程,孩子们能把当天的诗背下来并配上画。教室里里外外贴满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跟着国足队员学踢足球,跟着外教学英语……这一切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木杉小学的经验还推广到贵州的其他学校。徐萍老师说:“木杉教学点已经成为贵州省贵阳市 时代,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可能会更严重,城乡之间,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数字鸿沟、技术鸿沟和收入分配的鸿沟最终都来源于教育鸿沟。要让互联网填平教育鸿沟,就需要变革,以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来适应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疫情对教育界的冲击也非常大。但通过“停课不停学”让全国的家长和学生都亲身体验用互联网直接学到最好的课程,让学校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这就有可能让我国教育能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