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不少结对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教研”“校内+校外”,实现城乡结对学校、老师、同学间的多元交流。
受疫情影响,全国的中小学暂缓开学,开启了线上新学期。为让地处山区的农村孩子同步享受到网络课堂的教育,浙江省常山县选择了几乎覆盖全县的华数数字电视作为教育平台。这让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泮坑村的詹水有犯了难:一双儿女正读小学,因妻子患病欠债,一家老小全靠他一人打工养活,家中一直没有网络、电视,住的也还是几十年前的泥墙房。
常山县教育部门发现,教育平台运行了几天后,在全县两万余名中小学生里,仍有125名像詹水有的孩子一样,因家庭困难,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电脑,无法收看课程。
得知这一情况,常山县委县政府当即统筹相关单位,免费为这些困难家庭购买电视、安装线路。2月14日,为难之中的詹水有迎来了安装数字电视、送来彩色电视机的工作人员。
“一个都不能少!”常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说,要让每名九年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借助网络开课。
在浙江,一根网线早就串起了城乡课堂。
城乡教育走向“零距离”
前不久,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高亭中心小学三年级教室,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天气日历整理”正在进行。这是一堂跨越海峡的科学课:除了眼前的学生,隔着屏幕,授课的应建成老师面对的还有远在外岛、有半个小时船程的长涂小学的11位三年级学生。
两个摄像头、4只麦克风、一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分别“入驻”在两校教室。这些新装备通过一套高清视频直播系统,突破大海的天然阻隔,让两校的教学课堂画面双向实时同步展示。
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有155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成785对帮扶对子,开课同步课堂5万余次,参与师生236万人次。而在受援802所乡村学校中,有321所是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学和教学点。
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融合、开放、创新、平等、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正在破解“公平、均衡”的教育问题,也在重塑浙江教育的理念、课程形态,进而重构教育生态。
借助互联网络,一根网线连起了城市与农村的课堂。去年3月,为了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高亭中心小学与长涂小学两所学校成为“ ,涵盖的中小学音乐、语文、英语等13门学科,通过网络面向结对学校开放服务,“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技术运用的同步课堂,不仅为城乡之间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一起学习的课堂,也为老师们联结起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纽带。“孩子们受益了,老师们也在成长。”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小学部校长郑颖说。
据悉,自从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之后,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小学部的青年教师们便常常与结对的修人学校、灵峰学校的教师们开展网络研讨,在共享优质资源中共同进步。同为数学老师的郑颖说,同步课堂,备课老师不仅需要准备自己学校的授课方式,还要考虑对方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就要求老师每次上课之前,都要做好预设和调整。”
而在不少结对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教研”“校内+校外”,实现城乡结对学校、老师、同学间的多元交流。
据悉,下一步,浙江还将进一步加大“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的帮扶扩面,到2021年,实现全省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全覆盖;到2022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互联网+”结对。
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包括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4种帮扶方式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至少确定其中两种,“原则上所有结对学校都要实施‘城乡同步课堂’”。朱国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