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如今,大部分家长的手机里,都会装着几个和教育相关的APP。有的用来接收老师的通知,有的用来辅导孩子的作业。为引导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以下简称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国家层面发布的首个全面规范教育APP的政策文件,覆盖各学段教育和各类教育APP。“教育APP是‘ 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监管基调鼓励支持并实行备案制

  《意见》界定了教育APP的内涵和外延:教育APP是以教职工、学生、家长为主要用户,以教育、学习为主要应用场景,服务于学校教学与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以及家校互动等方面的APP。

  它分为三种:市场竞争提供、师生自主选用;学校企业合作、学校组织应用;学校自主开发、部署校内使用。

  雷朝滋说,根据国家“放管服”改革精神,对教育APP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不设置准入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严守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

  而备案制度,是《意见》明确的一项重要制度。

  教育APP的备案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各省分头实施、企业属地备案”的原则开展。教育部制定教育APP备案管理办法,明确备案主体、备案时间、备案内容和备案流程。以省为单位推动备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的教育APP提供者和教育机构进行备案。教育APP提供者为企业的要到注册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一省备案,全国有效”;而教育APP提供者为学校的,则要按照隶属关系到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雷朝滋表示,教育部接下来将制定并出台《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备案管理办法》,备案工作将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备案结果网上公示,公众和机构均可查询。

  采集个人信息应遵循最小化原则

  在有些高校,学生的感受是被APP绑架了。打水要一个APP,跑步要一个APP……教育APP过多过滥,使用教育APP应用陷入形式主义。对此,雷朝滋指出,根据他们今年3月开展的专项调研,确实有个别高校开发引进的APP超过了20个。

  雷朝滋表示,为切实治理教育APP泛滥等问题,教育部将于近期启动专项行动。明确学校行政部门或教师开发教育APP并要求学生使用的,需经学校批准立项,不得擅自开发;选用教育APP要充分征求师生、家长意见,并经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同意;要严格控制本单位教育APP的数量,同一业务、不同层次不得开发多个APP。

  他强调,需要加强教育APP数据的统筹管理。“采集个人信息应遵循最小化原则,大范围采集个人信息应经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同意,第三方APP采集个人信息应与学校签订数据安全协议。不得向用户重复采取个人信息,严格限制采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对于APP的商业行为,《意见》也做出了明确限制——“强制的不商业,商业的不强制”。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而推荐使用的教育APP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

  雷朝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教育APP仍然处于发展期,对教育APP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制定教育APP的标准规范,细化落实工作要求。“我们也会建立意见反馈和投诉举报渠道,在规范行业管理和自律的同时,发挥专业机构、专家、家长等主体责任,加强社会监管。”雷朝滋说,监管的出发点是促进有序健康发展,教育部将加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减少重复检查,避免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