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将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快速的知识获取、便捷的沟通与管理等,都正在改变以往我们对教育中“什么知识最为重要”“怎样教学最为有效”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
思维广场教学互动
▲上海市西中学师生在思维广场内进行互动交流。
为了应对未来迅速变化的环境、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学校教育的任务也从当初的“双基”教学目标,到之后的“三维”目标,过渡到当前重视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注意的是,在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将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快速的知识获取、便捷的沟通与管理等,都正在改变以往我们对教育中“什么知识最为重要”“怎样教学最为有效”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未来学校建设,需高度关注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建设,满足教育改革与教学变革的需要,能够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未来学校的教与学:融合线上与线下的交流平台
上述学校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的悄然变化,对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预测,面向未来、适应未来要求的学校教与学将呈现如下特点:
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时间逐渐增多。未来,相对于固定的教室内学习,学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日益增多。融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未来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国内教育信息化先行一步的学校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如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不少学校基于学生在平台上学习的基础,开展线下的教学实践与体验。
分科与跨学科教学相结合,跨学科教学日益增加。学校内,分科学习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二者皆需,在分科学习的同时,逐步增加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和机会,是当今学校迎接未来挑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目前,芬兰中小学在这方面的实践比较凸显,在分科教学的同时,以项目或任务完成为主的教学较多;上海吴淞中学的道尔顿工坊内开展的项目学习也是典型代表。
间接教学和直接教学相结合,直接教学会逐渐增多。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直接经历和经验中获取知识,提升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既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需,更是培养未来人才之需。因而,未来学校内,丰富学生经历、引导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教学行为将会日益增多。当前不少学校日渐重视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即是这方面的表现。
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二者结合的课程日益增多。将校内与校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样是未来学校教学中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生物组教师开展的基于“课堂—生活—场馆”的教学模式改革即是这方面的尝试。在充分了解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生物教师统筹备课,充分发挥课堂、生活、自然博物馆的教学优势,拓展学生学习时空。也有不少学校与公司、企业、图书馆、大学等合作开展教学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
未来学校的学习:跨学科实验与审美体验
与上述教学方式悄然变化相适应的则是未来学校的环境设计、空间布局以及设施设备等也都会随之发生应有的变化。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重在校学习生活体验则是变化的核心与准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便于自学和讨论的空间体验。未来学校空间设计与安排要兼顾到有充分的个体自学(在线学习或阅读图书)的空间,有讨论交流的空间、教师集体讲授的空间。并且,未来学校将日益重视学生自学空间、讨论交流空间的安排与布局。比如,未来学校的图书馆,就不仅仅是藏书之地,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中心,集自学空间、讨论空间、讲授空间于一体,更趋近于“咖啡馆”或“茶馆”的设计风格与样式。
人人参与的科学实验和功能体验。未来学校将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实验室、学科功能室以及跨学科实验和体验中心的建设。学生将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在实验室/实践体验中心内从事各种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实验探究、功能强化以及拓展提升等。上海市西中学的 实验室,上海交大附中的学术活动中心,北京三十五中的航空航天实验室、风洞实验室,上海七宝中学的人文书院,上海奉贤中学的理化生学生自主实验室等。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类似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实验室使用更为常态化。
注重身心健康的运动审美体验。各种运动项目的场馆、室内外操场、琴棋书画室、舞蹈房、合唱室等则是未来学校重点建设领域和场地,这些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和陶冶性情的艺术活动本身既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需要在校内才能获得的重要体验。学校建筑的设计、风格乃至设施设备等或细微或宏大之处的美感追求和审美体验,也是学校需要关注之处。
面向未来的生活与职业体验。未来的生活、未来的职业大体什么样,需要具备哪些品格和能力,可以想象的范围内为学生做好准备,让学生有所感知和体验,是学校教育的一大任务。上海市建平中学一直坚持的“深度职业体验”课程即是一例。通过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技术,帮助学生体验当前并不存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职业,同样是未来的学校需关注之处。
便捷高效的管理沟通体验。强大的信息构架和设施、可移动穿戴设备等既是教学所需,更是及时接受和发出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高效沟通的保障,同样应是未来学校建设之必需。
未来学校的空间环境:注重隐性课程
基于未来学校建设高度关注学生体验的原则,未来学校的环境设计与建设则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校园环境:通透和谐,绿化美化。校园无论大小,整体上通透开阔,与大自然和谐一致,处处有绿,处处皆美,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受,给人以美的熏陶与感染,这本身即是一种隐性课程。广东中山纪念中学的大气和谐,苏州十中的精巧雅致,广州广雅中学的历史传承与符号呈现,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校园建筑:错落有致,别具风格。“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充分说明了建筑形象和风格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学段和心理特点,设计建筑可雄伟庄严、朴素大方、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等。在整体建筑的布局上,未必整齐划一,多一些变化与韵律,错落有致。江苏南菁中学的徽派建筑风格,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实验学校的欧式格调等,都足见设计者和办学者的别出心裁。
学习空间:温馨舒适,体验性强。学校内的学习空间既需要温馨舒适,光线充足,干净整洁,更需要功能性强,体验性好。例如,阅读空间需给人以宁静与自由的感觉,研讨室需要既休闲又严肃的氛围,艺术空间更是给人艺术的熏陶与感染。上海市西中学的思维广场、郑州二中的智慧空间即是其中的案例,这样的空间还需要体现在更多的学校。
设施设备:安全健康,功能多元。设施设备本身具有多元功能,在组合、移动、折叠等方面便捷便利,高效满足不同任务之所需。当前一些学校的智慧教室内,宽敞大气的空间、温馨舒适的环境、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装备、色彩明快的可移动桌椅,即给人以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美好体验。
信息技术:智能便捷,人机和谐。除上述之外,未来学校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将日益增强。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保护隐私基础上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化的安防、管理、教学服务,时时处处可学可用的环境和设备等,同样是未来学校建设必须的关注和保障。
综上,未来学校内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建设,需从教学任务变化、教与学方式转变、隐性课程育人的角度来思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体验,是未来学校空间与环境设计的重点所在。
(作者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