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南京市聋人学校看到,为了向学生更好地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该校朱峰老师巧妙地使用了APP《妙懂初中地理》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上演示,由此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范围。
南京盲人学校的孩子正在上课。资料图片
春天来了,与常人相比,残障孩子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春天,体验的是不同寻常的世界。常人要理解地球怎么运动并不难,但对于聋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却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儿。
记者日前在南京市聋人学校看到,为了向学生更好地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该校朱峰老师巧妙地使用了APP《妙懂初中地理》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上演示,由此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范围。像这样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挖掘聋生视觉功能进行缺陷补偿的教学案例,在南京聋人学校有很多。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让聋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围绕应用融合 营造特殊教育的智慧学习空间
记者了解到,南京是我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的发源地,早在1927年,我国第一所国立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盲哑学校诞生。一直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为残疾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创设了较为完善的条件和环境,逐步形成了现代特殊教育体系。
全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2所,包括盲人学校1所、聋人学校1所、培智学校10所,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了“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标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现有残障学生约3500人,其中在特教学校就读学生约2000人,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随班就读学生约1500人。
据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介绍,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南京市把特殊教育新一轮发展聚焦在“融合优质”这一主题词上,全面促进残疾学生从“有学上”走向“上好学”,从“优其学”走向“优其业”。为此,南京确立了“两个融合”的改革基本策略,一是构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提高义务教育随班就读质量;二是构建高中教育学业与就业教育相融合的办学模式,更好满足残疾学生升学和就业需求。
着力打造“最少受限”的智慧环境
在智慧环境建设方面,着力打造无障碍“最少受限”的智慧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南京市聋人学校,校长孙荣宝对记者说,学校特别重视落实无缝隙的安全保障和营造视觉化的文化环境,打造“最少受限”智慧环境。针对听障学生特点,学校不断完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开发并推广了手语学习系统;在每间教室配有自动检测与刷屏系统,配备语训发射机,确保每一名听障学生能够精准地接收和获取语音信息;学生宿舍还专门安装了电子叫醒系统,通过震动及光电显示提示学生接收信息;在公共活动区域有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用终端,电子大屏通过双屏显示确保学生们能够准确接收视觉信息。
“学校专门对校园网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实现了低视生辅助浏览与盲生语音浏览的功能,为师生资源共享、信息检索提供了便利。”南京市盲人学校校长唐云清介绍说。
南京市聋人学校针对资源缺乏的问题,依据听障学生特点,与公司合作开发了“聋校作业盒子”“校园互动空间”“多媒体资源平台”“数学图书馆”“启聪拼音”等校本资源,使教师能够给学生推送个性化、多样化的资源。学校为智慧教学创设的资源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习成效显著。
创新创造 启迪每名学生的智慧
听障孩子也能参加机器人比赛吗?很多人难免会有这样的疑问。
小方,一个童心未泯的大男孩,不仅擅长编写程序,还总能想出新奇的点子。小钱,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生,沉着冷静,她不仅有女生特有的细腻心思,也像男孩子一样勇于探索新事物。这两个学生搭档组合,参加过两届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简称“WRO”)。当其他孩子抱着西瓜、吹着冷气享受假期时,他们却整天泡在机器人教室里研究任务策略,反复调试程序,热爱和专注帮助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国总决赛中,南京市聋人学校代表队的三名队员,依靠极具创意的程序设计和搭建,以三场冠军的绝对优势获得了总冠军。颁奖时,主持人把唯一的发表获奖感言机会给了这支队伍,这是上百支参赛队伍中唯一的特教队伍。
南京市聋人学校自2014年起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融入社会培养了自信、胆识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如今,学校进一步拓展融入现代科技的STEM课程,逐步构建起初级、中级与高级三个层次,覆盖智能机器人、平面设计、3D设计和打印的STEM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听障学生的学习需要。
“ 建设要惠及每一名学生,要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给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表示。
聚焦融合 让随班就读的孩子全面发展
桐桐是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四年级学生,因出生时的短暂窒息造成轻微脑瘫,导致运动能力较差。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个性化课程——平衡木特训。但是辅导教师张海燕发现,桐桐对单调的平衡木训练产生了恐惧感。《沉香救母》是一个以神话故事为背景,面向残障学生的体感互动游戏,训练者化身为小沉香,双手打开,走过平衡木,历经种种困难,最后抵达终点救出妈妈。熟悉的故事、富有趣味性的卡通形象与紧凑的任务,让桐桐完全消除了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现在,他已能自己跟随游戏指导完成平衡木训练,身体协调能力明显加强。
该游戏是光华东街小学系列体感互动游戏之一。作为南京市残障学生随班就读试点学校,光华东街小学着眼于新技术条件下适用于小学常态教学场景的体感交互学习新方法、新内容、新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原创成果。
据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张生介绍,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南京市重点进行随班就读项目的探索。2017年,教育部特教办专门委托南京市进一步承担“随班就读工作指南实证研究”《关于深入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办法》等课题和文件的起草。
依托南京盲校和南京聋校,南京市教育局分别成立了“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随班就读资源中心”,组建市区两级工作网络,形成了统筹抓好、双业一体和随班就读的工作运行机制。
为了提升特殊教育资源应用水平,“南京市小学内涵发展”重点实验项目,整合了三类特殊教育需要,建立特殊教育网络社区平台,依托盲教育、聋教育资源中心提供支持服务,逐步实现家、校、社会对特教资源的共享。
目前,南京市已正式认定市级随班就读实验学校105所,还认定了27所融合教育示范学校,更多像光华东街小学这样的学校不断涌现,成为残障孩子成长中的新兴家园。
记者还了解到,在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中,南京市“随班就读国家实验区建设”项目荣膺优秀奖,是此类别特殊教育唯一的获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