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在扶贫开发中起着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教育扶贫,贵在“高效精准发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在扶贫开发中起着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教育扶贫,贵在“高效精准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为宗旨,在长白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和乌蒙山区等地20余县(区)建立了实验区,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力争让贫困地区孩子同样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主要采取了以下行动:

  跨界合作,建设“教学点双轨混成数字学校”。

  课程无法开齐开足、教师专业水平低以及留守儿童德行、学业、安全和心理等问题一直是农村教学点发展的桎梏,也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在湖北省咸安、崇阳、广水、恩施等地,同政府、中小学和企业通力合作,改变“大水漫灌、一刀切”的方式,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虚实结合,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打造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运用“ ”的优势,实施“亲子桥”牵手计划,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远程视频沟通与交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实施“城乡学生牵手”计划,互助互学,增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施“城乡教师牵手”计划,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博客等,加强贫困地区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跨校集体备课、教研专题研讨、视频课堂互动观摩,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互联互通,构建教育扶贫脱贫精准数据库。

  依托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学校,以及“亲子桥”等网络平台,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突破信息孤岛,建设动态精准、互联互通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加强动态跟踪,为各级政府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帮扶效率。

  通过对长白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和乌蒙山区等地20余县(区)实验区的跟踪调查,目前我们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脱贫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象得以根本性缓解。以往农村教学点英语、音乐和美术等无法开齐的课程全部开齐、开足,也减轻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量,还能让农村教学点学生一样享受到中心学校优质的教师资源,弥补农村教学点优质师资不足,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过程公平。我们调查发现,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建设后,农村教学点的课程开齐率达到100%,质量达标率达到98%以上。

  农村贫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网络提供的大容量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学习资源。生活在闭塞落后地区的农村贫困学生既可以从网上搜索、下载、复制和保存各种学习资源,获得他们需要的各种信息,也可以与对口帮扶的教师、学生进行交互学习,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我们调查发现,87.1%的农村贫困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有85.5%的农村贫困学生认为“自己和教师、学生交流更多了”。

  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显著提升。坚持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集中培训和自我研修相结合,重视对参与培训教师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培训过程中充分收集反馈意见,与他们进行持续而广泛的沟通。我们调查发现,农村贫困地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整体较好,其中有30%的教师达到优秀水平,50%的教师达到良好水平,仅10%的教师因基础较差或未完成作业没有完全掌握培训的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机会明显增多。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渠道,通过网上聊天室、可视电话等形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增进与父母之间在情感上的依恋,满足了亲子沟通的需要,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区89.7%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目前与父母通过电话、网络联系的次数明显增多了”。

  农村贫困孩子一个都不少。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数据库,协助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实验区农村建档拉卡贫困学生精准识别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贫困孩子一个都不少”。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