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空间会变成什么模样?这个问题虽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像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有些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始对未来学校空间建设做出了描绘,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踏上通往未来学校的路。下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看一看,未来学校空间建设会有怎样的“七十二变”。

  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慕课、STEAM教育、 教育等教育理念大行其道,满堂灌、标准化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渐被摒弃。与之相呼应,学校形态、教室布置和学习空间也应随之改变。但放眼当下,一间间一模一样的教室、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桌椅、讲台上高高端坐的老师、讲台下规矩听讲的学生……这种适合大规模标准化教学的,类似工厂车间的教室依然是大多数,与当下提倡的个性化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有些格格不入。

  未来学校空间会变成什么模样?这个问题虽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像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事实上,有些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始对未来学校空间建设做出了描绘,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踏上通往未来学校的路。下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看一看,未来学校空间建设会有怎样的“七十二变”。

  未来学校定位:实体意义淡化,精神意义上升

  互联网四通八达。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比如慕课平台),全球各校的课程和知识资源可以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自由传播、开放共享,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跟着名校名师学习。那么,在实体层面,我们熟悉的校园、教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上海电教馆馆长张治看来,未来学校的物理空间场所会慢慢地淡化,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会大行其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建构起一个学习场,不管你是在咖啡馆、工厂间,还是在偏远山区,都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边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他认为,未来,学校的围墙将没有价值。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则认为,未来学校会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概念会被学习社区的概念所取代。学习社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学校,它由一个一个的网络学习中心和实体学习中心共同构成。学生不用按时定点到学校,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或者在家学习,而且学分可以互通。教师可以跨学习中心进行指导。整个学习社区是一个开放系统,所有的人在学习社区都能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在一篇文章中,张治馆长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未来,个性化、人性化将成为主流,指望学习力提升已经不能拯救学校,未来学校要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所,成为人们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圣地,现实世界生活社交的场所。他认为,人们选择学校不是为了功利的目标,而是为了寄托精神,这才是学校永续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学校学习要给所有人带来快乐成为快乐生活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胜负优劣。

  未来,一所学校面临的竞争可能不是来自其他学校,而是来自互联网。自从互联网出现,尤其是慕课出现,学校消失论就甚嚣尘上。未来,学校不会消失,但对学生而言,未来学校作为学习新知固定场所的意义可能会渐渐弱化,而作为面对面精神交流的意义将越来越明显。

  未来校园气质:信息技术与乡土自然完美融合

  未来学校发展,科技因素必然不会缺席,这点毋容置疑。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到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未来信息技术将无孔不入渗透到学校各个角落和方方面面。比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搜集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评估学生的学习特征与优势潜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检表”,帮助教师研制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未来学校将更加虚拟化、智能化、智慧化、个性化。但是未来学校不应被钢筋水泥和冰冷的科技设备填满,适宜学生发展的校园空间和环境应该更自然、更柔软、更有温度。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认为,未来学校一定要保有乡土气息,自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现在我们搞未来学校,要警惕完全被信息化包裹,只有和自然接触,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智慧。

  同样,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李笑非表示,空间的核心是要让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有愉悦感,学校不应该是考场和战场,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希望学校建成像花园一样美丽,有优美的环境,像家一样温馨,学生觉得温暖自在,同时也可以像社会那样更开放更多元。

  未来学校的教育强调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学校建筑和空间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还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地方,其所传递的文化和审美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校园空间的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充分亲近自然的场地和植物的配置,这不仅仅可以使校园更美观,而且可以化大自然为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快乐地成长。

  未来教室革命:讲授教室与研讨教室并存

  过去,学校的教室都是讲台式的,是为适应大班集体授课而建。它表明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学生所需的劳动就是简单地接受、听讲与记笔记,不要说质疑,甚至连提问都是不必的。近三年来,《地平线报告》反复提出“学习空间重构”的概念,其中2017年的报告指出,“学习空间设计正在从以讲授为主的,转变为基于项目合作,基于团队展示,基于自主学习,基于自由讨论,基于悠闲放松,基于工程设计等多样化的空间设计。”

  据了解,基于“学习空间重构”,国内外高校为方便开展研讨式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开始对教室进行改造,研讨课教室渐成主流教室。

  研讨课教室主要为会议室类型,没有讲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平等状态,而非教师高于学生。学生之间是面对面的,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方便教授书写同时方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自由表达,教室一般要为教授和学生都准备黑板,教室中会有两面或者三面黑板。

image001jpg/></p><p ><span style=北京大学改造后的研讨课教室

image002jpg/></span></p><p ><span style=北京师范大学改造后的讨论教室

image003jpg/></span></p><p ><span style=厦门大学研讨式教室

  川大校长谢和平曾指出教室改造的目的:“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我们从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和非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打造一个精英教育的高校,需要‘小班’的课堂。”

  未来学习空间:打破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

  未来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和场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变得模糊,学校与社区会有更紧密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一方面学校学生会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校的一些资源会向社区开放,学校建筑要考虑如何既便于学校管理,又便于社区使用,同时兼顾安全问题。

  在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看来,未来学校建筑的布局应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打破原有的工厂式标准化的模式,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学习场所的变化也会打破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将教室转化为学习空间。

image004jpg /></p><p style=

传统学校的线性布局

image005jpg /></span></p><p style=未来学校的非线性布局

  原本的教室设计将被抛弃,讲台没有了,桌椅可以轻松自由地拖动多种形式摆放,黑板也不见了,学生可以在特殊材质的玻璃墙壁上随写随画……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曹培杰博士对未来学习空间的畅想。他提出,未来学校要打破传统意义的教室概念,让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相融合。

  非正式学习空间,主要是满足学生社会交往、个性化学习、非正式学习的需要。非正式学习空间中的学习更加灵活、多样、有趣。游戏、多媒体、网络、书籍、移动终端、APP教育资源都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与方式。

  中国未来学校要构造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构建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未来学习空间的布局不仅要考虑空间开放度、新式课桌椅、智慧设备以及色彩、光照、密度、墙面等,还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教育需求,促进学生成长,适应多样化学习,符合绿色、智慧。

  结语

  学校空间建设的改造,不是大手一挥,建造一栋漂亮的大楼,或者随意挪动一下教室内的桌椅那么简单,其中包含教育理念的转变。未来学校的格局、教室的布局、校园的环境一定是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打造的,这点不能本末倒置。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