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物联网络、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互联网+”持续发力,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师培训变革的核心力量。

  移动网络、物联网络、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 的技术支持下,课程本身可以含纳智能导学与机器测评,支持培训课程的高品质、低成本复制。容纳如此多特点的课程资源库,必须是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开放体系,允许具有专长的教师、企业发布课程、提供培训,并由此获得声誉与利益。只有开放生态,才能盘活整个教师培训体系的动力机制。

  追求无缝连接。 其表层内涵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平台、数据、场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其中的数据可以流畅地衔接,完成各种业务流程,从而实现人人、时时、处处连接。深层内涵指教师专业成长与个人终身发展的无缝衔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计划,创立“开环大学”,彻底颠覆全球高等教育。该计划创新性地解除了入学年龄的限制,17岁前的天才少年、进入职场的中年以及退休后的老年都可以入学。由此可见,新技术、新思想不断碰撞,人类对于终身学习的想象力与实现方式不断拓展,教师培训自当努力跟进,通过机制变革,帮助教师将广泛学习、终身学习衔接到自己的专业成长之中,使之成为常态化、多元化、终身化的学习模式。

  重视数据意识。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领域,基于经验的判断与决策无处不在,无论是管理与培训都存在着粗放的现象。而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师训创造了可能。传统网络功能只局限于收集在线数据,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信息系统逐渐可以通过传感技术来自动获取自然和实物信息源,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对外部物体的直接控制,使数据的采集不再局限于在线情境,还可以对教学场景中的真实数据进行自然采集、过程记录与统整分析。学习分析技术则可通过挖掘学习者的行为和环境信息,以复杂、多样的分析方式为教育决策与管理呈现精准、可视化的分析结果。这些技术优势为精准培训带来丰富而强大的支撑,同时也将数据意识带入培训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思维之中,教师培训将向基于数据、基于实境的方向迈进。

  教师参与决策。 在新技术背景下,大数据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学习者在网络上留下的用户信息、学习轨迹都会成为决策的依据,而如果预设一定的规则和结构,比如让学习者为学习的满意度、学习的难度、案例的丰富性打星级,学习者的学业情绪和疑问被自然收集及分析,那么,管理者就可以利用群体智能来迅捷判断课程的质量。如此一来,教师就参与到了课程培训的质量管理中来。我国在这方面已有相关实践,例如某省师训系统就采用了“专家入门评审、学员持续推评”的做法。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的关于“大规模教师在线培训的质量分析工具”的研究,具体分析出了影响教师在线培训的21个公共变量,并利用技术支持使这些评价伴随性呈现,从而常态化、系统性地对大规模教师在线培训质量进行形成性分析,以实现精准预测和及时干预。

  培训模式创新。 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各地培训模式差异不大,模式创新频度不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课程建设、评估认证等领域均有了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在课程开发方面,面对快速更新的培训需求,“敏捷课程设计”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方法论和思维观念将成为缩短课程研发周期、提升课程实用性和内容相关度的有效举措。在非正式学习的认可方面,“微认证”提供了一种以教师“能力本位”为出发点的教师能力评估与认定的创新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相应能力认证和数字徽章,从而颠覆了传统培训模式,为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机制。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是一个联通教师、技术、资源、场景、培训者与管理者的生态系统。教师培训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面临着全新挑战,跨界融合、基于数据、敏捷迭代的研究与实践,将是教师培训迎接挑战的制胜法宝。

  (闫寒冰 单俊豪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