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在出席2017(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时,发表了名为《在线学习与MOOC:愿景与路径》的主题报告(详见2017年12月刊),针对业界不断质疑的“MOOC已死”,他认为“MOOC的发展方向...

  编者按: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在出席2017(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时,发表了名为《在线学习与MOOC:愿景与路径》的主题报告(详见2017年12月刊),针对业界不断质疑的“MOOC已死”,他认为“MOOC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个人学习,而不是个性化学习。未来,学生就是教师。”他断言,MOOC大发展的时代远未到来。对于Downes这些观点,国内的专家也有话想说,本期推出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竹立的观点。

  慕课走向网络公开秀

  ——评史蒂芬·道恩斯关于慕课的新观点

  MOOC未死,但xMOOC式微

  作为与乔治·西蒙斯(George Simens)共同创建MOOC的慕课之父,史蒂芬·道恩斯认为慕课具有两大特征:一个是大规模,另一个是开放性。

  这从慕课的英文名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也可以看得出来。但后来真正流行的是xMOOC,这是由斯坦福大学和其他大学共同开创的MOOC新形式,它将MOOC和传统课堂的行为主义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将传统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搬到网上,按照预先录制好的视频和教学计划,进行类似于学校教育的按部就班式的系统学习,因而又被称为基于行为主义的慕课,以与西蒙斯和道恩斯提出的基于关联主义的慕课(cMOOC)相区别。事实上,xMOOC在学习内容、方法、步骤、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上已与cMOOC拉开了距离。

  我认为,xMOOC存在四大问题:第一,慕课制作成本较高,缺少成熟的赢利模式,难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预先定制的课程内容与网络时代知识更新很快之间存在矛盾;第三,学生人数众多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变得困难;第四,如何维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条,即预先定制式的教学与网络时代知识更新快之间的矛盾。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与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之间存在矛盾。慕课前期高标准高投入的制作模式,显然令后续的修改与完善不太方便。这使得慕课的内容过几年就显得陈旧,不再适合继续开课。

  慕课的学习者大都是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成年人,这些人往往已有工作和家庭,他们的学习时间较少,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并不需要学完所有的内容,而只想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慕课的结构化内容和循序渐进式的课程进度,会令这些人难以适应,从而中途离开课程的学习,导致高辍学率,降低慕课的效益。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导致xMOOC风光不再的原因。至于后来慕课的另一变种私播课(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则是对道恩斯们首创的MOOC大规模、开放性两大原则的进一步背叛。

  个人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的最高形式

  史蒂芬·道恩斯认为,“未来慕课应该由个性化学习向个人学习转变。”在谈到个人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区别时,道恩斯说到:“个人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两者的差异在于,所谓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者学习已经存在的学习内容,而个人学习则是学习内容本身事先并不存在,内容是由学习者个人对它进行创造、改变;个性化学习像是学习机构为学习者做好了一切,既快速又便捷,而个人学习是学习者为了自己而做的工作,自己为自己创造学习机会。”

  道恩斯所说的“个人学习”,其实就是更彻底的个性化学习。我曾给“个性化学习”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个性化学习,应该是根据学习者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由学习者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按照个人的节奏、步骤、进度进行的学习。一句话,个性化学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对比道恩斯的描述和我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我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与道恩斯所主张的个人学习基本上是相似的,即个性化学习不仅仅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节奏、步骤、进度和方法上有自主性,还在学习的内容上有自主性。

  目前的学习可以划分为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三大类。我认为,学校教育以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为主,网络学习包含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网络教育介于两者之间。在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中,学习的个性化程度不高;只有在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中,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个性化。

  根据道恩斯关于“个人学习则是学习内容本身事先并不存在,内容是由学习者个人对它进行创造、改变”的描述,道恩斯所说的个人学习更接近于我所主张的“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即零存整取式学习。这种学习是指学习者从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探究性学习,像蜘蛛织网一样一圈一圈的扩大探究的范围,并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三个紧密关联、循环往复的环节,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建立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慕秀(MOOS)的理论与探索

  我曾提出“慕秀”的新概念,建议将慕课(MOOC)向慕秀(MOOS)转型。慕秀是大规模网络开放分享(Massive Open Online Share,MOOS)或大规模网络公开秀(Massive Open Online Show)的英文缩写,“慕秀”就是在传统慕课的基础上,引入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分享式学习理念,让学习者在学习慕课的同时,充分分享自己的网络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互相鼓励、激发创意,推动网络学习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慕秀不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它有开始的时间,但没有结束的时间;在慕秀中,学习是一个不断向前流动的过程,笔者称之为“学习流”;教师无需在课程结束后对下一期学习者屏蔽以前学习者留下的练习、作业、作品、问题答案等资料,反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记录,作为课程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也可在任何时候离开;教师在慕秀中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和知识提供者,无需事前掌握学习者分享的全部知识,而是以共同学习者身份,与众多的网络学习者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学习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新,学习的资源可由网络学习者共同提供;学习不仅仅是接受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而是一个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

  教师可在合适的阶段,根据学习者的分享成果和对学习主题所做出的贡献,根据一定的标准,组织公开的评审,挑选出其中优秀的学习者颁发学习证书,乃至授予相应学位。

 complete=  2017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共读活动》就具有了慕秀的基本特征。这次活动通过手机在线学习,完成大家一起共读一本书活动。我是领读人之一,负责领读我的《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一书。这本书一共分为十五讲,以课堂里师生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创新思维的方方面面,还附有课后阅读与课后练习。每隔两天,我在学习通共读群里发布我的每讲领读内容,活动组织人则负责发布每一讲的主要阅读内容(从书中摘录的每一讲文字),并组织各种相关讨论与练习活动。加入共读群的网友通过参与各种活动。

  学习内容以我的书为主线,但不限于书里的内容。除了发布每讲重点和要点介绍音频外,我还经常提供一些补充的学习内容与材料,布置一些练习和任务;组织者也经常发布补充材料、组织话题讨论、制定与实施各种活动规则;学习者则通过参与活动和讨论、展示个人作业作品、发表读书心得等来获取大家的点赞,获得点赞最多的学习者可被评为“采蜜小能手”而获得组织者的奖励。

  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开放的,大家在一个时间段里共同学习同一个主题,领读人只是作为一个陪伴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习者可以自由进出各个共读群,按照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学习相关的内容。活动持续一个多月,最后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评出优秀学员并颁奖。

  最近,我还让上《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中山大学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创意作品上传到共读群里,由大家投票和点评。这种活动与慕秀理念非常接近,只要把读书换成看教师的慕课视频、并不断组织下去就可以了。共读可视为慕秀的一种特殊类型。

  cMOOC或慕秀何时才能大规模推广

  从上文可以看出,无论是cMOOC还是MOOS,都含有过于理想的成分,因而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大规模推广。

  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人类经历了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再到快速步入智能时代的急剧变化,在中国更是包含了农业时代的残余。这种多个时代特征在同一个时空里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人的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都难以跟上这样的发展速度,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传统学校和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失去其价值和效用。这为xMOOC,甚至SPOC这种介于

  新旧之间的网络教育形式留下了暂时生存的空间,而cMOOC和MOOS这类新模式还只限于少数高端学习者在使用。然而,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 的快速进步,当智能机器人取代了人类大部分的体力与智力劳动之后,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成为唯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到那时,诞生于工业时代的,以统一化、标准化、集中性为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才会消亡殆尽,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乃至个人学习才可能大行其道。

  (作者单位为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