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2017年7月1日到12月31日,成都数字学校累计完成直播课252节,微课250节及配套习题2500余道。直播观看总时长11343小时,点播观看总时长达55611小时。这些都凝聚着名师们的“心血”。

  “爸爸快走,要迟到了!”张轩用嘶哑的声音催促着爸爸。1月20日是成都数字学校2017年秋季学期最后一次授课,成都市教科院附校初一学生张轩虽然正生着病,却依然早早地到达数字学校授课点。

  爸爸张强不放心,便陪着儿子同去。一路上,张强多次想接过张轩背上的书包,但儿子告诉他:“老师说自己的书包自己背。”虽然心疼,但张强还是非常欣慰:“短短几个月学习,儿子不仅学业进步飞快,也更加懂事了。”

  张轩一家人的经历,只是成都市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实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7月1日成都市数字学校正式上线以来,注册用户已超过61万人,其中成都市城乡学生用户已超过51万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已初步形成。

  学生有了“新选择”

  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孩子牺牲了休息时间,自愿不自愿地奔走于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培训班。

  “所有学生都在报,我们也没有办法。”张强说,张轩班上有同学报8个补习班,他也“随大流”给儿子报了3个培训班。每个月2000多元的补习费,成了家庭的一大负担。

  张强告诉记者,这些培训机构的补习班大多以提高孩子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教给孩子如何“套模板”、答题“讨巧”,虽然孩子成绩短期看来有长进,却对学习越来越厌烦。

  听说成都市创办了数字学校,张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手机帮张轩注册了账户,几堂课听下来,儿子越来越感兴趣。“过去,他拿着我的手机玩游戏,现在常常看的是数字学校的教学视频。”

  2017年国庆节后,张轩通过网上报名,成为了数字学校现场教学点学员,每周六都要去数字学校参与录制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直播。

  “最初我并不很想来上数字学校,因为周末玩耍就‘泡汤’了。但是老师上的第一节课就深深吸引了我,他们的语言是那么生动有趣。”张轩说,每周上课的老师都来自他梦寐以求的“名校”,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老师们把最拿手的“诀窍”都教给大家。

  第二次上课前,张轩穿戴得整整齐齐,因为老师告诉他有很多小朋友也很想来现场上课,但因为路途遥远,只有在网络上看直播。“听到这样的话,每次上课我都不敢怠慢,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名师组合“唱大戏”

  据统计,从2017年7月1日到12月31日,成都数字学校累计完成直播课252节, 先行、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形式,让网络教学真实感、互动性增强。

  “此外,我们着力于研究群体性的个性化研究,从课程形态、教学设计、课堂形式、课后反馈等环节,紧抓‘数字与数据’,详细记录全域师生在数校的听课、练习、测评等一系列行为,通过数据收集、分析,为每位参与学习的学生生成独特的‘知识树’,通过知识树的生成,精准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最终达到智能化学习。”罗清红说,科学地借助教育信息化,可以将触角伸向一切需要的角落。区域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搭上“信息高速公路”快车,成为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的有效途径。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