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思享”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吴双同每天必看的公众号。
“木铎思享”微信公众号截图 资料图片
“木铎思享”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吴双同每天必看的公众号。
“请大家拿出手机扫描一下大屏幕上面的二维码。”和吴双同一样,北师大的不少同学接触“木铎思享”微信公众号是在第一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上。如今,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再被老师视为“心头病”,反而成为思政课教学中使用越来越多的辅助工具。
“‘木铎思享’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那时候我也刚开始用微信,对公众号的推送十分好奇,就点开‘木铎思享’的历史推送,在里面找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林文铠告诉记者。
从无到有,公众号的内容日渐丰富:有解读教材的“嗖说”、有拓展阅读的“微书单”、有关注时事的“微聚焦”。每天的推送,吴双同记得特别清楚:周一是微感悟;周二是微作业;周三是学术堂;周四是微课堂;周五是微书单;周六是微生活;周日是微聚焦。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中学的《思想政治》再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一直以来被不少学生看成是“内容枯燥”“无趣”“照本宣科”“手段传统”。步入大学,吴双同的感觉却和常人认为的完全不一样——思政课原来是这般丰富生动!
从线上到线下,从课堂到生活的深情守候
“在信息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不懂得利用新媒体技术是万万不行的,互联网教学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木铎思享’微信平台就是为了应对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的改变,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模式,丰富课程形式,深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润枝说。
听过张润枝课的同学赞言:“确实是一种享受”。即便如此,她也在寻求教学的改变,积极组织助教团队开发了“木铎思享”这一课程微信公众平台。课堂上,学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中随时提问,助教在线进行后台处理,教师或当堂回答或课后回答,公众号同步推送,使学生疑问得到及时反馈。他们开展“图说”教材的工作,站在学生的视角,汲取学生话语中的有益因素,以图文方式对“思修课”教材进行改编,并推送至微信平台。这个公众号从2015年开始运行,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全面应用,主要面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在读学生。
“刚入学我们发现社团活动或一些集体活动占用了我们很多时间,请问应该如何平衡社团等集体活动与日常生活学习的关系?参加这些活动应该遵从兴趣还是以积累知识为本?”
“刚进大学一个月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找到一个学习的节奏。日子很忙但很乱,感觉是一个有点被裹挟的状态。怎样才能有更从容的学习节奏?如何能在向优秀同学看齐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呢?”
没想到,公众号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借助公众号平台提出问题,涉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生涯规划等方方面面。面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平台设计了午餐会和O2O沟通模式:每2~3周举办一次午餐会,请任课教师就自己的讲授专题,对学生疑问进行深度解答,并有目的地组织部分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深入思考;开展以微信社群功能为依托的师生线上即时互动,这种互动模式解决了午餐会的人数限制、场地环境等问题,符合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下的交流习惯,增加了师生互动的趣味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如此一来,课程从课堂延伸到了线上,解疑释惑又从线上延伸到了生活中。被学生们冠名的各位老师一一登场:气场担当——王树荫老师,才华担当——马振清老师,智慧担当——王天民老师,知性温暖——张润枝老师,细语关切——李利老师,亦师亦友——温静老师,清新简约——高超老师,从自己擅长的领域与学生沟通。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这个平台继续深化“ ”的新理念与思政课的结合,设计并启动“师生缘”微信小程序,全面运行师生互动的O2O模式。在“师生缘”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线咨询、预约聊天、参与教学,组织研讨等,真正实现从师生的“延时互动”向“即时互动”转化。
“我喜欢‘木铎思享’,因为她给了我获得感与亲切感。”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没有乏味冗长的说教,徜徉在这里,总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实现了课堂的延续与知识的传递。
从分层到分类,用学生话语传递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因个体、群体呈现出的明显差异而产生分层、分类,而不同时代又有鲜明特性,关注不同对象的利益诉求和发展趋向,层次性教育和差异性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表示。
一方面,借助平台推动课上课下相互配合,实现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通过公众号的主题活动月、读经典、书目推荐、作业推送、心得交流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我尤其喜欢《嗖说》栏目,语言风格幽默有趣,使课本知识活灵活现起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章琦说。
“嗖说”意为“思修说”,是由“北京高校思政课张润枝名师工作室”、“琪人琪语”网络思政工作室、北京师范大学“明徳滋兰”思想引领工作室联合制作,用学生喜欢的图文方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进行解读。它更是坚持教师引领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用学生的话语,传递思政课的价值导向。
提起《嗖说》里的文章,比如以大学新生活为主题的《想逃思修课的请举手》、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修课上睡过觉的来聊聊!——你讲你的大情怀,我品我的小情调》、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逆天啦!思修课竟教我如何赚到一个亿》、以人生价值为主题的《我问王小钉,你是人么》,学生们非常熟悉,这一系列话题引起各方关注,被多个平台转载,总阅读量近七万。
“通过准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说》相声节目,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让我在团队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7级本科生沐乐更是做了一次“木铎思享”的“小明星”。这就要提起“思享杯”课程大赛、“思享杯”演说大赛。为了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探索教改新方向,平台推出这两项比赛,同学们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创作。
在演说大赛中,《如何保持生活中的热情》《相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从生活的细节反思如何过好大学生活,《谁说“利”“义”不相容》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利和义关系的深刻理解,《梦中的歌者》《奋斗·在今天》探讨了人生价值实现的路径,《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展现了大学生勇作时代精神的弘扬者和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的坚定决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是我的梦》表达了学生的家国情怀,《95后年轻人的信仰世界》《让信仰在怀疑中重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深层探索。学生们的创意演说,让老师们赞叹,演说有深度、有情怀,充分表现出同学们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更看到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深度渴求。
平台积极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带领学生自主创作了“数说十九大”系列图文作品,包括《大数据带你了解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数说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变化》等,还举办了“师大思享者·共绘十九大”的手绘活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形式将十九大精神学习生动化、具体化。
王树荫表示,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属性,做好顶层设计,真正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高校的重要使命,构建起全员育人的思政工作大格局。
“人生的钟摆还在嘀嗒嘀嗒地响着,我怀揣梦想的蓝图走在路上。”有“木铎思享”的指引、陪伴,青年学子们的青春之路将更加踏实、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