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重大改革项目“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报告会在常州天宁举行。
日前,常州市地理学科范式发布的课堂展示会上,学生们正上手试做等高线地形图。
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表示:
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
12月22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重大改革项目“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报告会在常州天宁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朱慕菊、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等领导、专家出席该活动。来自江苏省内124所省级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和51所项目研究学校的近500名校长、老师参会。
范式研究取得新成果
在项目组报告阶段,项目组组长陆志平介绍项目整体架构和阶段成果。他提到:项目组17个学科共51所学校协同创新、克难求进,通过学习研究、经验梳理、顶层设计、课堂实验、积累案例、提炼范式等10多个环节,先后开展省市级课例研讨活动100余次,形成2000多个常态案例,初步达到“有范有式、一范多式”的要求。随后,项目组成员戴晓娥和管雪沨分别就中学和小学的学科范式在会上做详细介绍。
会间,专家组组长、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教授宣读鉴定结果,与会的嘉宾们还一同迎来了《江苏互联课堂》丛书的首发式以及“江苏互联课堂云”网站发布。
本次活动还开放8所学校作为分会场,8个分会场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14个学科,邀请与会来宾走进常州市二十四中学、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北郊小学等学校的“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应用课堂,就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
“常州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市教育局将其列为2017年度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常州市教育局杭永宝局长说,项目启动以来,35所天宁区学校、7所局属初中和8所外市学校共同参与研究,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江苏省电教馆馆长吴胜东表示,要建立良好的推广应用机制,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大面积应用,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受益。要关注教师应用信息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会用、乐用、常用”。
研究成效获得新评价
近年来,天宁教育人紧跟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在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项目正式落户天宁。一年多来,该项目得到了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被列为2017年度全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王珠珠高度肯定该项目成效。她认为,该项目围绕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这一主题,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学科课堂教学,以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教与学范式为目标,以任务驱动,探索了“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的学科范式,积累了基于范式的200多个典型案例、14个学科教学范式,以鲜活的实践证明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是深度融合的有效引擎。项目发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一系列规律,理论上实现了创新。主要包括:
项目完成了案例研究到范式研究的转化,明确以理论概括作为案例和范式研究的基础和前置成果。项目提出辅助教学、e学习和范式研究三个阶段,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师生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关系模型,简单明了,易于教师抓住变化的要点,把握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的核心要义。
项目还高度概括了师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教师单元性学习设计,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共同经历从任务到问题再到更新的任务的教与学过程模型,并以此指导一线学科教师的创新实践,生成了14个学科的教学范式,体现了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
朱慕菊认为,该项目具有两个重大的意义:一是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深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二是项目组在过去十多年信息化改革的基础上汲取经验,形成新范式,将对大面积互联网+教学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也有特殊的意义。
朱卫国这样评价:项目提交了一个智慧课堂建设的江苏方案,这个方案回答了国内外同行共同关心的数字化应用难题问题。项目必将引领新一轮“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的江苏行动,将专题部署“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推广与应用,促进江苏基础教育质量和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