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教育,在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慕课、翻转课堂等在一些学校成为教学常态,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近些年,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教育,在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慕课、 等在一些学校成为教学常态,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个别地方将媒介教育窄化为应试的辅助工具,就像在一些课堂所能见到的,教师利用眼花缭乱的电子课件上课,课堂看似热闹,但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媒介能力。有些地方宣称课堂上学生全部使用平板电脑等新媒介设备来上课,以为这样就是在实行媒介教育,在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仅仅是为了满足知识灌输或学业竞争而让新技术进课堂,或者借助电子设备仅仅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真正的媒介教育,充其量是教育的技术化或电子化,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尽管电子教材也好,多媒体课件也好,其以数字化、交互化、多媒化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以科学直观的视频、音频、图形、文本等展现出来,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帮助,但没有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没有真正提升学生对各种媒介的解读、运用能力。由于学生缺少动手参与的过程,缺少宏观架构的视角,媒介亦没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应有的角色,更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新技术包装下的媒介素养,看似蛮像那么回事,其实离媒介教育的本质尚远。

  真正的媒介教育首先需要理念的革新,即站位要高,立意要远,在教学目标上瞄准教育与信息时代的有效呼应,着眼于中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时有着系统性、分层次且自成体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了解媒介技术、媒介运用、媒介组织,上升到了解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进而懂得媒介伦理,遵守媒介礼仪,帮助学生善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介,为学习、生活、娱乐等服务,帮助学生处理好媒介与自我的关系,而不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媒介教育的教学场景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放在一种鼓励个人发展、发挥所长、身心平衡、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里,致力于个人的发展和良好社会的缔造。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跳出只围绕考试和成绩的教育体系,不是出于只让孩子获得资格证书或者让孩子考上理想大学的狭隘目的,要超越新媒介技术进课堂的形式束缚,更多的是着力于引导学生借助新媒介去开阔视野,提升学习能力,乃至以恰当的方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致力于培养未来合格的社会公民。

  2017年,广东省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研究课题组所作的调查显示,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小。超23%学龄前儿童每天上网30分钟以上。在7岁组,24.2%受访儿童研究过网游攻略,61.0%曾自主下载游戏、视频和音乐;8.5%有网购;14.4%在网络上发布过图片、视频或文字,甚至有4.7%表示拥有粉丝。部分孩子3岁开始使用QQ和微信。作为信息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核心素养,媒介素养不能再纸上谈兵,严峻的现实要求中小学尽快建构完善的媒介教育教学体系。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由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原因,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真正提高其媒介素养,需要从形式到内容都来一次大换血。

  在落实过程中,媒介教育的深入开展固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但更需要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们的意识觉醒和实际行动,从改变理念入手,从完善课程体系入手,把媒介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借助新媒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一些更基本的问题,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信息环境下人类该如何生活、如何与物质自然相处等。当学生有思路、有能力利用新媒介去解决这些问题,媒介教育才算真正进入正轨。

  (作者:张贵勇,系中国教育报记者)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