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打过一个比方:今天的学校教育就像一群群岛屿,被网络学习的汪洋大海所包围,而网络教育则是围绕学校教育岛屿周边的一圈礁石与沙滩。那么,当潮水涨上来之后,礁石和沙滩就难免被淹没。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前网络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p><p >  <span style=中山大学王竹立副教授正在给研究生上“网络时代的学习”课。(资料图片)

  笔者曾打过一个比方:今天的学校教育就像一群群岛屿,被网络学习的汪洋大海所包围,而网络教育则是围绕学校教育岛屿周边的一圈礁石与沙滩。那么,当潮水涨上来之后,礁石和沙滩就难免被淹没。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前网络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网络教育面临困局

  与很多人对网络教育的期望不同,近年来网络教育的空间不是拓宽了,而是缩窄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第一批成立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最近纷纷缩小招生规模,甚至转型为企业,不再开展学历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则纷纷向开放大学转型,努力探索为地方和社区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有的还与实体学校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而不再只是开展单纯的网络教学。前些年风生水起的在线教育,近年来似乎越来越无声无息了。

  导致单一的网络教育生存空间缩小的原因有下列几方面:其一,尽管网络教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但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师生互动困难、学分认证体系难以建立等问题,依然无法在学历教育方面与全日制学校抗衡。在社会上大学学历趋于饱和、对学历等级及含金量要求提高的大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学历越来越不受青睐,只能向非学历教育发展。其二,非学历教育尚未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而且碎片化学习趋势更加突出,目前的网络教育机构还没有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文化,没有开发出与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尤其是那些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在体制与观念转变方面更加困难,因此陷入生存困境并不奇怪。

  当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或开放大学)主办的网络教育陷入窘境之际,众多的在线教育企业则早已开始了各自的“突围”。它们无法跟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学习竞争,只能向学校教育方向挺进,为学校提供技术、设备、教学支持服务乃至教学变革的指导。由于正式的学历教育依然是国家和社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众多的在线教育企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各级各类学校周围,希望能争得一些利益与政策的支持。服务于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阶段的在线教育企业,依然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课外补习和素质拓展方面;围绕在高等院校周围的在线教育企业则集中力量向高校内部渗透与融合,而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推动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进学校进课堂。

  移动为王

  笔者曾提出一个口号:在网络教育领域,得手机者得天下。很多在线教育企业的高管也看到了这一点,纷纷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开发基于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的课程管理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以及适合在手机端播放的移动学习资源。这些手机APP技术日趋成熟,功能日趋强大,具有通知、签到、直播、讨论、分组、选人、抢答、作业、投票、上传、下载、笔记、评分、自动批改、头脑风暴、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甚至还有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教与学小助手。有的平台还自带内容丰富的数字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手机进学校进课堂。目前这种努力在高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而在一些中小学则受到抵制。

  手机直播课堂是手机进课堂的另一种形式。视频直播是近年来非常火的一种网络互动活动,一些学校和教师将它搬进课堂,开展手机直播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直播的方式分享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手机直播课堂有利于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艺介绍,他们在手机直播课堂活动中,让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直播自己的教学,请不在现场的专家学者进行评点与指导;名校的教师则通过直播自己的课堂教学,向薄弱地区学校的教师传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这种做法已初见成效。

  另一种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教学形式是线上线下混合的“双师课堂”。这种课堂实际上是直播课堂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由一位名师通过视频直播自己的讲课,而在网络另一端的实体课堂里还有一位辅导老师负责在现场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课堂并不都是“1+1”模式的,有时也是“1+N”模式的,即一个名师上课,同时有N个线下实体课堂在听,每个线下课堂里都有一个辅导老师。高峰时可有10万人次同时在线收看。

  无论是推动手机进课堂,还是开展“双师课堂”教学,我们都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网络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向实体学校内发展,与学校教育发生深度融合;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前那种相对清晰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网络教育的空间并没有缩小,而是更加拓宽了。

  网络教育如何创新

  既然网络教育还不能为人们提供信得过的学历教育,那么非学历教育就应该以实用为主,应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慕课之所以从红极一时到风光不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其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与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新内容、新形式。关于网络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有如下判断。

  慕秀:慕课的下一站

  笔者曾提出一个“慕秀”的新概念,建议全面升级慕课,将慕课向慕秀(MOOS)转型。慕秀是大规模网络开放分享或大规模网络公开秀的英文缩写。“秀”有展示、表演之意,“慕秀”就是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展示、充分表现,与大众分享,并不断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让“秀”的过程不断向前、高潮迭起。

  2017年9月20日,某集团公司发起的《第一届全国共读活动》,就具有了慕秀的基本特征。这次活动以公司学习通为学习平台,通过手机在线学习,完成大家一起共读一本书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开放的,大家在一个时间段里共同学习同一个主题,领读人只是作为一个陪伴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习者可以自由进出各个共读群,按照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学习相关的内容。组织方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评出每一期的优秀学员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

  所谓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就是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改造,构建起以“ ,制成微课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选择与学习。微课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点击播放。每个微课后附有微作业和微测验,可让学生在线完成和提交。完成微作业并通过了微测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微学分,当学分积累到一定总数时,即可以获得参加毕业考试、论文答辩和/或作品报告的资格,学分、考试、论文、作品均符合要求后即可毕业并颁发其证书。学习微课谓之“零存”,通过最终考试、答辩获得毕业资格谓之“整取”。

  淘宝模式

  未来的慕课可在一个或几个统一的、基于互联网的大平台上,是由一系列的微课构成的。平台首页按照各种细致分类密密麻麻布满了各自以小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课”,同一类的微课可以由多个“供应商”——教师来提供。点击学习者评价,就可以看到以往的学习者对这个教师的微课的各种真实的评价。教师靠口碑和学习者人数(薄利多销原则)赚取其脑力劳动的报酬,平台开发商和运营商则以收取管理费和广告费赚钱。目前的喜马拉雅FM就类似于这种形式,只不过它是以音频课程为主的。

  “微课程+微助教”模式

  未来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目标、方向、步骤、进度开展个性化学习,同时能够随时获得老师和同伴们的一对一帮助。比如,我们可以在网上开设很多系列微课,主讲老师负责微课讲解与制作,每个微课都有一个微信群,群里有一个“微助教”担任群主角色,负责为学习这个微课的同学答疑解惑、提供信息与帮助。学习者可以自选内容、自选路径、自选进度、自由进出任一微课群。当他需要帮助时,可向微助教和群里的同学提出请求。每个群都有各自讨论的问题和分享的信息。学习者不再像班级教学中那样缺乏个性、大家齐步走;也不像个人自学那样孤独无助。只要在某个学习领域有经验的人,经过一定的资格认证都可以担任教师。包括校外的行业专家和校内的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回答一些常规性问题;主讲教师也可以采用分答系统有偿回答一些特别的和复杂的问题。当然,这种理想的网络教育模式能否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