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当前在线教育领域发生的种种创业、关张、并购、重组浪潮,并没有带来丰富的产品线和教育体验,反而是同质化的在线教育产品越来越多。

  在线教育的尴尬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学习不是机械输入的过程,而是与个人经验发生碰撞,在建构的过程中得到内化。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社会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学习是在文化、社区以及经验的环境中发生的。

  与教育改革转型大背景相伴的,是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然而,在线教育近年在保持升温态势的同时,争论也持续不休。但其实,当前行业考虑的不过是“眼球”的集聚、市场的扩张、资本的运营,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时不我待”的占坑焦虑却使得业界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关节点:原有的教育工作机制、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管理与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十余年课程改革个性化、生活化的导向,为信息技术进入K12领域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但教育领域脱胎换骨的变化,并没有因为炫酷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产品出现而产生。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距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相去甚远,而不少在线教育产品,只是针对学校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在所谓“效率”方面做足功夫;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少在线教育产品却在把学生固化在知识本位的轨道;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不少在线教育产品却在行为主义的老路上渐行渐远;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不少在线教育产品却仍在强化权威教材版本,以标准化之名为僵化的教学推波助澜;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现有的在线作业平台,甚至都要搞学生作业的全省、全国大排名。

  环顾当前在线教育领域发生的种种创业、关张、并购、重组的浪潮,并没有带来丰富的产品线和教育体验,反而是同质化的在线教育产品越来越多。于是,在线教育就陷入了这样的尴尬,都认为这里是蕴含着巨大潜力的蓝海,却少有弄潮儿能改变传统的泳姿,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变革支点。

  即便火爆如慕课,无非是视频版的课程资源加互动与过程测评,再好的课程资源都需要教学活动的设计,质量精良的资源作用不可夸大,互动的有效性尚待解决,过程测评针对主动的学习者更为有效。说起来,慕课固然在推进教育改革、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能起到有益作用,但将其作为辅助工具,与线下实体课堂面授讨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实更具生命力,也更需要基于教育本质(而不是基于社会学意义)的研究;也只有这种研究,才能推动教育领域的保守力量完成观念更新,为在线教育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线教育必须回到现实

  在线教育是典型的“ 教育”也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内涵变化,需要的是融合创新,开启信息技术革新创新应用的新阶段,以应用为导向,通过融合创新促进教育教学转型。

  第二,中国基础教育急需变革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我们应站在要以“立德树人”的高度,聚焦教学,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做好基础教育,解决新背景下的新问题。

  第三,在线教育需要开创教育治理新格局。 学校与行政部门需要重塑教师的工作考核与专业发展机制,这也对学校管理和办学形态提出了挑战:一些中小学在线教育的探索往往对资源和教师精力投入的要求相当高,教学资源开发的专业性亟待提升,相关利益却缺乏保障;教师课堂上要做的工作少了,课余时间却全都搭了进去。没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的改革意愿得不到保障,失却群众基础,改革也就很难可持续发展。

  第四,抛弃简单的量化工作思维,从内涵发展角度去做好整体规划。 建立动态的资源观,有计划地建设在线教育所需要的课程资源系统,但更要在教学中应用资源,优化教与学活动,推动课程教学的优化实施,促进课程教学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打破唯技术至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重构教学模式,重整教学结构,重组教学环境,重塑师生关系。

  第五,在线教育应走创新发展之路,需要将现代新思维、新技术、新课程、新模式、新机制等引入教育领域,建构发展新格局。 需要建立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体系、服务体系,帮助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向知识创生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帮助教师立足岗位便捷地寻找到相应的专业支持,进而实现学校办学机制、教师专业服务机制的转变,增强教育系统的活力。

  在线教育,改造的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与教育治理的能力,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师生、家长的多方参与,正是教育新格局最好的改革田地,这不仅是一次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更是一次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将为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作者:蔡可 系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首师大文化研究院驻院研究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