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自2015年初试点至今,已有40余万名教师参加培训。浙江是全国首个将提升工程从中小学教师扩展到幼儿园教师的省份,走出了一条分层分类、公开公平、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特色道路。

  初夏时节,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三里亭幼儿园内童声鼎沸,老师正通过网络用具有互动感的多媒体课件给孩子们上课。“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能让他们快乐而高效地学习。”三里亭幼儿园园长方文艳说,“信息技术助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变革课堂为‘ 版权。朱艳文说:“提升工程大大提高了我的微课创作能力,这次出版也证明我的研修成果得到了社会认可。”像朱艳文一样,学以致用且引领同行发展的教师在浙江不在少数。

  浙江省投入专门力量,花一年多时间研制了适合贴切的课程指南、培训方案和管理办法,实现分层分类、按需施训。“分层”指的是依托省工程办自行开发设计的网上训前测试系统,对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诊断性测评,根据参训教师能力水平、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和自我需求,推送不同层次的专题课程。“分类”则是按照参训教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培训机构提供与学段、学科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案例。

  综合性课程是必修的,专题课程虽是平台推送的,但也可以让教师自由选学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支持性课程是选修的,其中有丰富的选学内容,给教师更多的选择权。这种资源的丰富性和选择的自主性,正是“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特征。

  构建保障体系,确保培训实效

  浙江省提升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负责人周跃良说:“浙江提升工程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网络服务为支撑’的培训模式,实现了‘互联网+’的培训变革,推动了浙江省‘十三五’教师培训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转型。”

  基于该培训模式,浙江省“提升工程”还设立了小组学习工作坊,每个学校推选出若干坊主,监督教师课程研修进度,并不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线下研修活动。各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区县、学校的需求,积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送教活动,尤其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和农村教师的需要,主动引导优质资源服务落后地区。

  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为“提升工程”的质量把关专门建立了质量监控平台,对机构的网络平台、培训课程、线上和线下活动等进行检查,对学员学习数据即时采样进行质量抽查。每个项目一旦发现被抽查学员总数的10%以上存在质量问题,将取消该培训机构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公平遴选培训机构

  “不再由上级行政部门指定教师培训机构,转而引入市场竞争,把选择权还给教师,以项目质量和服务水平主导资源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丁天乐说。

  “提升工程”作为一类培训项目,和浙江省其他培训项目一样,改变了过去在教师培训上行政主导的管理方式,实现教师的“五个自主”,即自主规划职业发展、自主制订培训计划、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主选择时间地点。由于教师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权,倒逼培训机构不断提高项目质量和服务水平。

  该省教育厅师范处副处长牟凌刚说:“培训机构提交的项目设计书经专家审核修改完善后,都在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上公布,什么课程受欢迎,什么项目市场表现好,都由教师用脚投票,这发挥了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同时,“提升工程”也促进了教师成长。丁天乐认为:“学生的成长得益于教师给学生连接的资源,教师的视野影响了学生的视野。”“提升工程”的“浙江模式”使教师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成为常态,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更为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更为广泛。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