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需要时,语文教学便水到渠成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量,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和开放的学习空间。

  当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需要时,语文教学便水到渠成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量,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和开放的学习空间。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优化语文想象活动设计

  音乐是一门富于幻想的学科。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找春天》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我要求学生以《春天来了》为题写一则短文。我是这样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各种鸟的叫声、春雨声、微风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看到了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优化阅读感悟活动设计

  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导入新课时,就用多媒体显示圆明园被毁灭后残垣断壁、破损不堪的景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谈话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建筑宏伟、收藏着无数珍奇异宝的皇家园林,却在8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呢?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效果极佳。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优化习作评改活动设计

  “作文分享”理论认为,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作品,作品的读者越多,它的价值越大。如利用投影仪,或者老师可以发掘学生习作中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尽量寻找其“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赞扬;对于那些平时习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哪怕只是用了一个贴切、生动的词语,都可以随时提出表扬,反过来,学生可以针对老师的评价做出肯定,或提出质疑。家长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既能以真实身份评价激励自己的孩子,也能扮成过客对孩子的习作进行巧妙的表扬。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客体,又是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他们会涌现出许多视角新颖、见解独特的习作以及精彩评价。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优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舞台。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展示台是一个完整故事的四幅图,但空出了最关键的一幅——怎样捞皮球,要求学生试着把这幅图画出来。然而,画面复杂,学生自我感觉画的不是很好,不愿拿到班中展示。于是,我利用画图软件来现场演示,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式的手法,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展示热情。而且展示学生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赏识评价,这样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课本、课内,资源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下,将语文学习作为一种需要,有利于学习志趣的培养。

  (贵州省威宁县金钟镇夸都小学 邓瑞琪)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