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看起来很美,做起来不易。”永康市教育局杨铁金感慨地说,比如永康中学实施智慧教育两年多了,开展了多次智慧教学的实验,如异地课堂互动等活动,但政策的解决、资金的投入、寻找技术合作方、工程的招投标、网络的运作与管理工作都很艰难。

  教师上课用上了白板,学生上课用上了iPad,作业使用电子书包……这些都是不少学校在追求的,但是,是否装备了这些就是开展智慧教育了?智慧教育推进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困难是什么?作为智慧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到底对教育教学变革起到什么作用?只是辅助手段,还是支撑引领?工作中必须要整体设计,还是可以单点突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部分学校,并采访了业内人士。

  记者发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校长、不同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差异很大,如有的重视教学环节,有的重视学校管理推进;有的喜欢大平台大数据,有的喜欢追求小而美。这就带来了智慧教育投入重复建设多,效益低下的问题。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张曦介绍,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资源平台,80%以上的学校建有管理和应用平台,但这些项目的功能几乎差不多,而系统间互融互通少,各个单位成为“信息孤岛”。各地各校所建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几乎互不相关,难以体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投资效益低。已经建成的各项应用,在具体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领导和有关部门很热心,而教师和学生并不积极配合。广大家长则几乎一面倒地表示怀疑和担心。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名特优教师提倡“素课”,认为一支笔、一块黑板照样可以上好课。

  “智慧教育看起来很美,做起来不易。”永康市教育局杨铁金感慨地说,比如永康中学实施智慧教育两年多了,开展了多次智慧教学的实验,如异地课堂互动等活动,但政策的解决、资金的投入、寻找技术合作方、工程的招投标、网络的运作与管理工作都很艰难。在杨铁金看来,公办学校应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由政府实现智慧教育全覆盖。

  无独有偶,在采访中,一位教育局局长也吐槽,每所学校,从设计框架到招标建设,到学习培训,这样的流程,都走一遍有必要吗?相关机构能否推出一些学习平台,让教师、学生可以无门槛进入,且无偿使用?这样,智慧教育才能真正开展。

  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丁革建教授认为,智慧教育包括数字化的全面感知、标准化的互联互通、可视化的管理应用、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四个方面,要让教育信息化的高额投入产生应有的效益,促进教育教学发生有意义的深层次变革,必须从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两个方面着手发力。

  做好了这些,也许就能回答乔布斯那个著名的疑问——信息技术在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为何在教育领域却没有引起多大的变化?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