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要健康发展,应该以师生为本,不能脱离教育和学校实际,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化只是手段,它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如果手段、工具变成负担,它的生命一定不可能长久。

  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普法专题教育……有不少一线教师表示,最近安排的知识竞赛和网络学习太多了,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人疲于应付。那么,这些种类繁多的网络竞赛、培训效果几何?会对教师产生哪些影响?本期编发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教育信息化要以师生为本

姚跃林

  教育信息化要健康发展,应该以师生为本,不能脱离教育和学校实际,不能违背教育规律。

  近日,有同事向我诉苦:被网络绑架了,快崩溃了。他不言我自明,最近一段时间,仅在某个网络平台上就有:2016年省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全国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知识暨防溺水知识网络竞赛、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三项赛事。此外,市安全教育平台上有专题教育、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上有各种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组织参赛都有红头文件,而且定期通报排名情况,甚至纳入绩效考核。有些竞赛要求“三个百分百完成”,即家长、学生、老师全体参加。遇到家长不理、家里没电脑或不会电脑的,班主任只能代劳。

  这还没完。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要借助网络学习,要参与国家、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活动,活跃度也要通报。近期启动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学校和教师本人都很有压力。某平台不堪重负时常“瘫痪”,很多老师只能下半夜起床上传视频和课件,颇有怨言。

  这类耗费大量时间的网络学习和知识竞赛,其良好的初衷毋庸置疑,但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到底有多大帮助?与教育信息化应有的内涵是否一致?

  教育信息化要健康发展,应该以师生为本,不能脱离教育和学校实际,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要让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插上翅膀,不能让教育脱离立德树人的本质来迎合或印证技术主义的好奇心。信息化要促进“减负”,不能为用而用以至于“增负”。

  教育信息化无论怎么发展,基础教育终归离不开人。立德树人不可能完全由机器和网络替代。中小学课堂不是电视大学,未经教师筛选和转化的网络资源基本是无效的课堂教育资源。网络时代,不是资源少而是资源太多太杂,衡量知识的多寡不在量的占有,甚至不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在筛选知识的能力。教育信息化要研究必要性,要提高精准度。不能让师生成为“知识”或信息的奴隶。

  学校教育信息化不能被在线教育机构“绑架”。慕课初来时,有人预言传统学校将面临末日。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至少出现了100多个在线家教品牌。但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烧钱不一定能换来流量和客户的忠诚。家长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今天,在线教育公司终于明白,不与学校联姻几乎寸步难行。某些教育行政部门之所以热衷于网络培训和竞赛,与在线教育公司的营销有关。很多项目都是这种第三方平台做的,连内容都是由商家提供的,质量参差不齐。如监管不力,必致泛滥成灾。

  教育信息化要分清轻重缓急,分布实施。建立统一的国家教育资源库是当务之急,但也绝非一夕之功。虽集举国之力攻坚何难不可克,但“量”与“质”毕竟是两回事。何况新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刚刚启动,匆忙建立起来的资源库利用率未必高。同时,在基础设施投入上不可操之过急,要量力而行,逐步过渡,杜绝浪费。(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走偏了的教育信息化是枷锁

罗树庚

  信息化只是手段,它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如果手段、工具变成负担,它的生命一定不可能长久。

  最近一段时间,一提起教育信息化,教研员、校长、老师们都颇有怨言。为了推进信息化,教育部门层层设立资源网站、智慧平台,一个平台一个端口,一个平台一个用户名和密码,要求所有在编在岗的教职员工都必须注册、登记。考核指标包括登陆次数、人气指数、活跃程度、上传资料数量等等。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让老师们够辛苦的了,还要额外完成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网络空间的创建、维护工作。为什么有关部门不整合资源,让老师们只需要维护一个网络空间呢?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通过搜索引擎都能找到的信息,为什么非得放到这些指定的网络平台的空间里呢?原因很简单,让老师们为他们架构的平台服务,为他们架构的平台做宣传、挣点击量,用他们架构的平台“绑架”老师。

  远程网络培训也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抱怨的一个核心话题。有的远程网络培训,不仅圈钱厉害,而且实效低下。自从实施教师五年360学时的学分制以来,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力量有限,把许多远程网络培训,交由第三方社会机构来实施。这些社会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对教师需求缺乏调查了解,开发出一些粗制滥造的培训视频,老师们根本不想看、不想学,只是无奈有学分要求,有的老师只好点开视频,任由它播放。

  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很普遍,那就是把学校、老师、学生当“小白鼠”。许多IT公司、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单位,瞄准了教育信息化这块大蛋糕。研发的多媒体设备、电子书包等等,产品质量不过关、软件升级跟不上、操作程序复杂。借助这些工具进行教学,不仅没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还给使用者平添了许多麻烦。为了抢占市场,这些公司借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下设的教育设施设备装备中心,强行向学校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攫取巨额教育经费不说,更主要的是耗费了教师、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让老师们做了许多高耗低效的工作。这种把不成熟的产品直接推向学校、学生的做法,以及因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一线老师抵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云曾经说过,软件开发者心里一定要时刻想着用户,要让用户用起来像用傻瓜相机那么简单、便捷,否则,你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套用这句话,我觉得教育信息化也是如此。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信息化只是手段,它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如果手段、工具变成负担,它的生命一定不可能长久。

  违背规律,不循序渐进推进的教育信息化要不得。那么,如何提高远程网络培训质量,确保网络培训深受老师欢迎呢?很简单,先培训后付款,不满意免付款,或者委托方根据受训者的评价集中对第三方机构支付酬劳。至于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库网站,不妨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统整,所辖范围内,一师一账号,停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少一点利益纠葛,就会多一份简单便捷。(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