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能够告诉我细胞分裂的原理是什么吗?”也许,你认为这是一名初中生在提问。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向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您能够告诉我细胞分裂的原理是什么吗?”

  也许,你认为这是一名初中生在提问。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向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在东莞是一幅普通的师生沟通画面。

  实际上,在互联网信息渗透加快的今天,我们很容易低估孩子的知识接受面和能力。而具体到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将互联网因素渗透到流程中去,已经成了东莞教育界更多有识之士的探索方向。

  此外,东莞的随迁子女人数已占全市学生总人数3/4以上。如果把东莞教育的发展比作一盘棋,那么,面临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民办与公办、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慕课,通过“ 程。”何老师说。

  在这场慕课教育改革中,老师在学校传统的教学任务指标是一个定量,并没有改变或减少。而制作优质的课程就成了变量,随着变量的增加,老师的压力也定会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老师制作课程资源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则是校际间对课程资源的渴求。

  尽管能够取用全市3万份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欧阳旭恒坦言:“对课程资源库还可以更加完善,比如在更新和分类方面。”

  深层的问题,还是如何激发老师的创作积极性?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坦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慕课教学的激励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包括教师制作的慕课资源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与激励机制。”

  诚然,教师是优质教学资源的主要生产者。“鼓励优秀教师创作优质教学资源并共享,将是东莞慕课改革的重要基石。”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探索路径是,允许教师在政府认可的慕课平台上,通过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或开展在线互动直播课堂等方式获得回报。

  老师尤其是公办老师有偿补课,这是一条红线,决不能僭越。但如果从资源创作这个知识产权角度,老师完全可以按照“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原则,从市场上获得回报。

  “比如,能否成立东莞慕课教育资源研究院,教育部门集合全市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再结合第三方慕课制作团队,由他们来统筹发掘、制作和维护东莞自己的课程资源。”何老师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按照之前的普遍经验,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成系统的慕课课程需要不少时间的整合和锤炼。

  “除了东莞老师参与制作,我们也会大量引入优质的课程,以满足全市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市教育局教研室有关负责人说。

  释疑

  东莞慕课平台如何做到两全其美

  东莞慕课教育改革备受关注。这种改革不是建立在松散的整合上,而是由政府来进行强统筹。东莞还首创了全省第一个由教研部门牵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直指课程改革内涵深处。

  那么这种方式会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大统筹之下如何保证各区域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又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为此,记者也专访了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和东莞市教育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

  问题1:政府强统筹会不会延续?

  从中期来看,政府对东莞慕课平台的统筹方式,还会延续。政府可以集中全市优秀教师的力量和智慧,建设优质资源、优化平台功能,达到最高的水平。还有一点尤其关键的是,建设统一的平台并统一应用,就能在使用过程中收集完整的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以后决策提供支撑依据。

  问题2:如何避免重复建设?

  每个学校和镇街对信息化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所以全市统一建设的平台,必然不能满足所有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不管现在还是将来,禁止镇街或者学校搭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化平台,肯定是不科学的。当然,为了降低重复建设的不良后果,市教育局也会对镇街自有平台建设进行指导,如尽量减少建设与市平台重复的功能;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出台结构标准,镇街自建平台必须能通过这些接口,与市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互通,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浪费。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