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影响深刻,信息化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扩展了学习的手段范围,提高了人们的学习效率,对助推教育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全市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成果交流会在南关区树勋小学召开。
榆树市五龙中学教师在自建的智慧教室与学生进行互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影响深刻,信息化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扩展了学习的手段范围,提高了人们的学习效率,对助推教育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这一“太极式”效应,近年来,针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进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性问题,我市将目光瞄准了教育信息化。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围绕“教育质量”这条主线,“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民生实事”,制定了《长春市数字校园建设五年规划》《长春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与应用评估标准》《长春市城区中小学装备标准化建设三年规划》。“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又发布了《长春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和《长春市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
围绕“三通两平台”重点任务,我市确立了“一网一平台,两库六体系”信息化工作格局和主攻方向,即建设教育专网、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库,构建资源共享体系、研学服务体系、智慧管理体系、师生应用能力培养体系、评估与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持与决策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步伐逐年加快、力度不断增大。
2015年,在成都召开的2015年全国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工作会暨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研讨会上,长春市教育局作为唯一一个省会城市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国涛在发言时说,“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教育信息化,你用的计算机再高级,也仅仅是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才是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对我市的经验做法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教育信息化,长春市做得实实在在,经验可推广复制。”
“在线互动”促进教育公平
拉近镜头,对方实验室内的器材清晰可见,动动按钮,两校骨干老师彼此交流授课经验……如今,像这样通过网络进行多校集体备课,在市第五十三中学每周都要进行一次。通过“在线互动”,学生、老师不出校门,就实现了校际互联互通。
“这是我们的常态,每个学校出一个主备人,主备人先发言,发言后大家进行讨论,最终讨论确定出一个最佳方案,大家讲课就按这个最佳方案讲,取长补短。”正在认真备课的市第五十三中学物理教师房越超告诉记者,二道区“在线互动、异地共享”校际联盟包括市第五十三中学、五十七中学、五十八中学和二道区实验小学四所学校,从“同步课堂、在线听评课、集体备课,学生活动”四个角度,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在线传输共享,实现结对一对一。而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学期初,校际联盟的课表都统一安排。
“比如我们五十三中和五十七中结成对子,五十七中提出需求信号,初一语文较弱,那我们就派强的老师和弱的老师结成对子。”五十三中学校长梁晓莹介绍,2015年,吉林省启动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该校作为试点项目先行先试。经过尝试,在线课堂、异地集体备课、在线学生活动等方面都已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我市不单单注重“建设”,更从根本上明确“为什么建”,把“瞄准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能够提高质量的信息化才是真正的信息化,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化才是有效的信息化。”成为大家的共识。
多年来,为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培养新优质学校,我市按省教育厅的要求,与“吉视传媒”签订全面合作战略协议,建设专网。以大学区为单位,建设“优质资源输出、输入教室”,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1-1”或“1-x”的常态化交流和指导。
为了逐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我市又组织开展了“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与应用培训,目前平台注册教师32926名。今年,我市还在对现有各类平台与系统进行整合,建设了“长春智慧教育平台”为师生和社会提供服务,平台已于6月份上线试运行。
教育部教育科技司司长王延觉来我市调研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长春市把教育信息化定位在推进教育均衡上,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大学区内的优质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实现全覆盖,能有效缓解“择校”,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坚持应用驱动突出融合创新
“设备和软件是基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要内容,但不是目标。应用是一个过程、一种实践,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坚持应用导向,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改变、提高。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这是在一次教育信息化交流会现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感慨。而他的观点正是我市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以应用驱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多年来,为了让信息化应用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仅“十二五”期间,我市就组织234所学校以教育部《长春市数字化学习环境应用研究》等三个课题为主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汇聚结题成果2465个,目前已汇编成集。
在示范引领方面,我市要求教育部试点学校、中央电教馆“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及课题实验学校,每年在市、区范围内都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展示活动。
不久前,天津路小学就针对“电子书包”开展了展示活动。学校一年级的一堂《分扣子》数学课,立体化展示了电子书包强大的综合统筹功能。
“大家看看这些扣子有哪些分法?”随着教师张辛欣提出问题,现场,学生们纷纷在电子平板上,根据扣眼数量和扣形不同来给扣子分类,两分钟之后,根据数据统筹,张老师就通过“电子书包”知道了所有学生的答案,也了解他们分类的过程。
“‘电子书包’,即用教学电子平板上课,并采用云技术,实时传输计算每个学生的演算结果。”张老师说,通过这些结果,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全班的答案分布概率。平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布置和批改作业,也可以加上视频、网页、flash等多媒体的交互应用,让孩子们的学习不再是简单地翻翻书本,而是增加了更多视觉直观体验,提高了学习乐趣。
而在促进中小学继续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方面,我市不断探索网络环境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搭建了“长春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设计了贴近教师工作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2015年,该项目还被评选为“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合力攻坚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十二五”期间,我市投入基础教育装备经费10.78亿元,全市中小学生机、师机比,各类终端配备大幅度提高。投入2900万元启动了“小学、初中、高中数字校园教学软件支撑系统”建设项目,覆盖城区408所学校,制定了《长春市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总投入5000万元,目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院校的建设项目全部完成。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在人力、环境、评价等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强化“领导力”,形成“政出一门、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工作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我市还建立了督导评价机制,以解决“考核”问题。
不仅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年末督导考评体系重要考核指标,在分值上还逐年增加。去年全市拿出1200万元对2015年教育督导先进单位进行补助,其中教育信息化专项补助占了很大比例。
“十二五”期间,围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执行力、教研员信息化研究力、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支撑力”,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累计培训8500余人次。在国家级各类信息化竞赛中,有650位教师、3000余名学生获奖。今年还把评选5000个微课列入“幸福长春行动计划”,从政府层面进行推进与统筹。
3所学校被列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校”,2所学校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校”,8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电化教育示范校”。
朝阳区开发建设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库”;南关区形成“双教一课”和网上模拟创业;二道区开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榆树市武龙中学“土法上马”建设数字校园……长春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两次在全国做经验介绍,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市第七十八中学(绿园区)、市第157中学(双阳区)、九台区南山小学、汽开区第九中学、经开区仙台小学、莲花山劝农学校、农安县高家店镇中心校、德惠市达家沟中心校等学校,积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展示活动。
市实验中学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经验,长春六中基于成绩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的做法吸引国内多所学校前来学习。
……
回顾多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涌现出的一批典型,成绩显著,成果丰硕!
面向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浪潮瞬息万变,全市的教育工作者再次踏上信息化新征程。他们坚信,只有坚持应用驱动,突出融合创新,才能不断开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从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