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指出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此背景下,传统课堂何去何从?慕课(MOOCs)流行,对教学方式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16715_zhangp_1470207620852_bjpg/></p><p ><span style=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将如何发展?CFP供图

  近日,《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指出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此背景下,传统课堂何去何从?慕课(MOOCs)流行,对教学方式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室授课方式过时了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古人或坐于庙宇,或坐于庭院,既有正襟危坐,也有席地而谈,这样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教室授课。目前,这种方式在运行百年后似乎显得“过时”了,新的教学范式如慕课、翻转课程、 、可汗学院授课模式等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网络资源和传播模式层出不穷,对数千年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极大挑战。面对教学范式改革浪潮,如何反思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客观认识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并做到有效消化与吸收?

  网络资源正在给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的便利,但对于中国及有类似传统文化渊源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课堂教学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机尚不成熟,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会担负起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任,多花心思组织好、讲授好每堂课,既是教师的份内之职,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

  反思厚重的传统课堂教学

  课堂和学校是相伴而生的,在我国,早期的学校可上溯到奴隶社会的老人群体对婴幼儿的喂养、看护,既传授了技能,同时又培养了“人才”。随后的数千年,诸子百家、云游四方的布道逐渐演变成了书院和私塾互补的思想传播模式。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变成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受众资格、人数和所传播思想也发生了质变,无处不体现着国家意志。从小班上课到大班教学,是教室与教师资源有限、受众对象增速过快的现实反映,对高校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国外的高校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国外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具有有效的监控。国外课堂教学形式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思路引领方面做足了功课,从对核心理论或概念惟妙惟肖、加上丰富肢体语言的介绍,到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研读和文献调研,将高中阶段的开放式思维体系进一步提升、丰富,“乱”中有序,而这种方式与我国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中规中矩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区别。不论孰优孰劣,课堂教学仍是其根基。

  实际上,慕课是广泛共享最优秀师资的一种方式。慕课具有多人同时学习、开放、教师经验一流等特点,换句话说,富媒体的慕课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契合。有学者担心,目前大学新生入学后相对于高中阶段学习放松现象已经很明显了,如再采用类似于慕课的教学模式,是否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放松”?这种顾虑不无道理。

  “受教者”与“施教者”在教学中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理念强调了“教”和“学”在教育中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大学阶段强调“学”的重要性的理念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和尝试,教师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课堂授课如同点燃的蜡烛之光,强度或有区别,只有亮度足够大,才能照得远、照得久。自学很重要,但引领也很重要。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依赖有一定延续性。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完全不需要课堂和完全依赖课堂的情况都是少数,对课堂的借助既有中学的惯性,也有集体学习的心理需求。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等诸多人员的期望与压力下学习的,而课堂是其主战场。他们或许已厌烦于这种方式,但埋头苦学、聚精会神的课堂也赋予他们知识和竞争意识,虽然这可能是一种被动效果或“被学习”,毕竟从中获得了成功,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从目前的教研教改思路看,重“改”轻“研”。目前,尽管慕课、可汗学院授课模式等新教学范式层出不穷,但这些只是教学形式或知识呈现形式的改变,如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中国的“私塾”式教学,也有点像现在在大中城市流行的高考“一对一(或多)”的学生辅导班。它最值得赞誉之处是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尽管教育部门、各高校、协会等都在持续设置或召开一批批的教改课题或教学改革研讨会等,但这些活动多是从宏观角度考虑的,而真正的教学活动是微观的、具体的,比如如何解决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衔接,如何解决实质性教研活动逐渐减少问题,如何避免课程教学日趋成为老师个体行为等,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值得大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从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看,课堂教学的效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若从大楼的角度看,没有哪所大学的大楼不是蔚为壮观的。若从教授数量看,全国百余所“211”高校和“985”高校,没有哪所大学的教授不是数百位的。但若从以教学为主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省部级教学名师数量看,令学生油然而生崇拜之情甚至站在教室后面也要“蹭课”的现象,几乎寥若晨星。高校在评定教授或副教授职称时都把发表SCI检索论文作为硬指标,教学方面虽然也规定了一定的课时数,但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由此可以推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和课堂质量。

  高质量课堂是一场综合性展演

  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点。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一场综合性展演,在各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重温母校记忆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应责无旁贷,有机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是高校教师的基础工作。

  网络资源的泛化导致选择出现困境。毫无疑问,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生(也包括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选手段。便捷网络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副作用已明显显现,“低头控”现象已十分严重。对于生活常识,或许多参考网络上的回答,但网络上所提供的专业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值得商榷。

  丰富的网络资源是教师的重要参考。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抓住学生内心、提供震撼式冲击的主要方式,单调、单一的课堂讲授需要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有条件的中学教师上课时普遍使用幻灯片(PPT),有人戏称为“骗骗他”,学生是否处于“审美”疲劳状态?因此,新的教学模式要借鉴,但不是模仿,掌握其本质更重要。

  正如一场电影有高潮那样,一堂课必须有使人感受到“思想冲击”的阶段,以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借鉴慕课等思路,增加自学比例,加大讨论型教学的力度。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选拔做准备的,而大学课堂教学则主要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主,课堂教学应逐步使学生养成自学、研读、深思的习惯,来真正消化进而吸收教材内容。大学学习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展现个性思维魅力和创新性思维特点的重要时期,提前预习和课堂讨论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授课老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讨论内容并做好引导工作。

  加速“理论课”与“实验课”的互通与交融。诸多理论课程都设置有实验课程或实践环节,因此,在课堂上介绍或播放一定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或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本质。

  (原标题:传统课堂如何点燃智慧之光  赵东旭系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李勤系该院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