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近日表示,装备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在加大配备力度的同时,要充分把各种教育装备经常地、全面地用起来,“宁肯用坏、不能放坏”。

1jpg/></center><p>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近日表示,装备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在加大配备力度的同时,要充分把各种教育装备经常地、全面地用起来,“宁肯用坏、不能放坏”。<br/></p><p>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以教育装备改革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变革与创新,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大局。为向社会解读政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p><p>  <strong>——《意见》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strong></p><p>  答:教育装备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基础教育装备投入,教育装备工作取得长足发展,配备水平不断提高,应用方式不断改进,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p><p>  根据事业统计,2014年与2010年比较,生均仪器设备值小学增长154%,初中增长179%,高中增长82%;生均图书册数小学增长35%,初中增长72%,高中增长30%;生均计算机台数小学增长88%,初中增长90%,高中增长12%。但目前还存在装备标准体系不健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还存在产品质量把关不严,重建设配备轻管理应用,不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适用性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及课程的深度融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p><p>  1999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1999〕11号),但囿于当时发展水平,仅提出一些原则要求,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加之以“
。</p><p>  第三,要科学配置装备。要遵循装备和技术生命周期规律,实现装备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运动式”、机械达标性配备。要按照标准配齐配足各类装备,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生活基本需要。保质保量配好图书。鼓励配备可升降、可灵活分组拼合的课桌椅。鼓励教师学生自制教具,提高装备适用性。鼓励结合本地文化、劳动技术、民间艺术教育配备装备。根据教学活动需求加快配备多媒体教学和终端设备,鼓励配备便携式终端。</p><p> <strong> ——将采取哪些措施规范采购,确保装备质量?</strong></p><p>  答:采购是装备配备的核心环节,要通过规范的程序和有效的质量监管,实现采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每一件教育装备产品都有质量保障。文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p><p>  首先,要规范配备机制。各地要建立装备配备工作技术规范和专业规程,科学规划设计装备项目,统筹实施计划预算、配备方案、政府采购、合同履约、质量管理、风险防控、资产监管与运维服务等。招投标要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执行,确保采购达标合规,满足质量要求。建立装备配备优质典型案例与政府采购案例数据库,为装备采购配备提供参考。</p><p>  其次,要构建质量体系。采购装备时要将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写入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确保装备产品质量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建立装备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学校的科学实验和论证机制,经过危害性测试和教学适应性评价的技术与产品方可进入学校。</p><p>  第三,要加强后期跟踪。教育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动协作,充分发挥专业检测机构作用,对进入校园的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建立装备质量内部通报制度,并及时向生产和市场监管部门报告情况。要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定期开展风险排查,确保安全使用。</p><p>  <strong>——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装备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strong></p><p>  答:装备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可以说离开装备谈提高教育质量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加大配备力度的同时,一方面,要充分把各种教育装备经常地、全面地用起来,“宁肯用坏、不能放坏”。另一方面,必须将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并通过教育装备的深入应用,引领学生健康发展、教师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推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为此文件提出了“使用常态化”的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三个融合”,即:</p><p>  首先,与教育教学融合。强化实验教学,推动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服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动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推行实验室、专用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管理制度。鼓励各地立足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应用装备积极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创新图书馆、体育场馆、校外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等各类资源使用方式,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p><p>  其次,与提高教师应用水平融合。文件要求各地要制订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装备应用与管理培训,特别是加强教师的装备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应用水平。积极开展装备应用与学科教学教研活动,推动实验管理、实验教学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p><p>  第三,与健全考评机制融合。要求各地建立配备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审计与评价。建立装备建设及其应用效果的动态调查、监测与评估制度。将学校和地区装备建设、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纳入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体系,将教师装备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办法,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p><p>  <strong>——如何适应新形势,使装备工作始终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strong></p><p>  答:保持教育装备工作活力,就要符合时代发展,这要求我们既要“自身硬”,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又要开门取经,调动各方力量,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p><p>  首先,完善装备科研体系,围绕各个层面开展装备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装备发展提供创新动力。设立全国基础教育装备研究专项课题,全方位推动基础教育装备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国家、区域、学校装备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推进策略的研究。进行装备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开展装备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定期发布装备发展研究报告。</p><p>  其次,要推动开放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作用,理顺行业协会与装备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创建教育装备设计研究院、装备产业园、产业基地,完善装备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建设、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鼓励教育专家参与装备的设计开发。推动装备对外开放合作,开展先进装备理念、产品、标准体系、应用、管理、服务的国际交流合作。</p><p>  <strong>——如何让全社会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装备事业发展?</strong></p><p>  答:装备工作涉及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方方面面,关乎学生成长和健康安全,备受社会关注。因此,要贯彻《通知》要求,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要强化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突出社会监督和用户导向,最大限度吸收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代表参与教育装备工作。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结合一些热点问题,以生动的实例,引导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更加重视装备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进行阳光操作,促进装备工作水平不断提升。</p>
</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