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团结协作

努力提高服务教育信息化大局的效能

——在2016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的讲话

王珠珠

  各位馆长、同志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古都南京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国电教馆馆长会,会议主题是:深化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创新资源供给机制;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总结提炼应用案例。我的报告题目是“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努力提高服务教育信息化大局的效能”。首先,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报告题目中几个关键词的考虑。一是“凝心聚力”。就是说,要在繁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当中,把我们的精力、人力和资源集中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大局。相对前几年工作,现在应该到了“集中火力”解决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难点问题,并进一步精准发力的时候。二是“团结协作”。强调“协作”是因为要有分工、有差异,二者结合才能形成一种整体力量来推动工作。而“团结”是基于我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基于“电教人”对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我们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提出的。三是“提高效能”。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效能”,现在我们尚未完成全面应用的任务,同时又面临通过融合创新来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任务,如何让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这是全国电教系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四是“服务大局”。杜占元副部长亲临本次会议做了重要讲话,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也对有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这些都为全国电教系统的工作明确了目标、压了担子,为我们提高服务教育信息化大局的意识和能力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这些精神,将其真正贯彻落实到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的各项工作中去。下面,我总结一下2015年完成的主要工作,并就2016年需要电教系统协同推进的重点任务提几点要求。

  一、2015年各项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及成效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工作的启动之年和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电教系统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积极作为、真抓实干,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总体工作向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转型做出了贡献。

  (一)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化应用出现了新气象

  推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是电教系统的职责所在,也是优势所在。近年来,我们在巩固以资源促应用、以培训促应用、以课题研究促应用、以试点示范促应用和以活动促应用方面不断有所发展,出现了新突破和新亮点,开始从单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向线上线下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变。去年,我们完成了杜部长要求的5项深化应用工作,反映了全国电教系统推进深化应用的工作面貌和转型步伐。

  1.首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办得有创意、有力度、有规模、有深度、有影响。

  全国电教系统在基础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做了一件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一活动对电教系统的技术服务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是一次大考验。活动有创意。活动第一年就有500多万教师注册空间,说明目前中国有一半的教师进入了信息化环境,有信息化条件的教师都在努力晒出一节自己的代表课,改变了过去资源建设的模式。活动有力度。在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活动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件极其有影响的大事,得到了各地的强力推动,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督导、考核、奖励等方面出台了正式文件。如:河南、湖南、重庆等地设立省级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优课”作者奖,颁发教育厅(教委)证书,并提供奖励经费。上海将教师参与活动所获得的课时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学分;对于市、区两级评选出的“优课”,由市、区教研部门分别颁发市、区“推优课”凭证,记入业务档案,并设立专项资金给予奖励。浙江规定入选省级“优课”等同于发表一篇论文,享受省级奖待遇,颁发获奖证书,同时给予每个“优课”作品一定的物质奖励。福建提出国家评定的“优课”作者视同举行一次省级公开课,省级评定的“优课”作者视同举行一次市级公开课。各地为推进活动加大了相关激励措施、奖励力度,说明活动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上了一个新台阶。活动有规模。500多万教师注册,晒课320万节,生成500多万条资源,这比之前很多年开发的资源总量还要多几倍。活动有深度。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了预期。重庆、河南等地专门开设了客服热线,由专门团队来帮助教师解决登录、晒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全国共有3000多名省、市、县级管理员(绝大部分是电教系统同志)承担了组织上线和支持服务工作,这意味着有约十分之一的“电教人”在为这项活动服务,全国电教系统在活动中发挥了很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大家发挥自己的智慧,做得很用心、很深入。活动的深度不仅仅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教师为能将自己的代表课晒到国家平台上而产生的职业自豪感,有教师在网上交流中写道:“我终于把我的课晒到国家平台上了!”。活动为教师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体验,提供了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和人脉,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已从一般性的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项目转变为发挥群体作用、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的项目。活动有影响。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基层好评,相关内容写入了袁贵仁部长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这说明它不仅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创新性举措,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2.“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再创宣传普及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新纪录。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领导下,2015年我们与青岛市政府合办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共计8万余人次前来观展。本次展览一是突出了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的落实;二是突出了教育教学应用实践,总结展示了教育信息化在各地教育教学实践应用中的成果;三是突出了实用技术和产品创新;四是突出了采用大数据技术服务教育管理信息化;五是突出了新领域应用的探索。展览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科娃总干事及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许多区域和学校把自己的成果入选展览作为奖励。展览在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激励创新等方面成效明显,对于宣传我国教育信息化成就,促进教育信息化事业快速发展具有特殊推动作用。这次展览的精心组织、高效布展和精彩展示,成功展示了全国电教系统作为承办者的精神风貌。这里要特别表扬河北电教馆,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实现了全国各省(区、市)一个都不少。

  3.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总结形成典型应用案例和模式。

  本次会议我们汇集了全国各地报送的63个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形成了案例汇编。这些案例涵盖了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学习空间应用、网络环境下利用同步课堂等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的实践,反映了各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机制创新的实践,以及探索云环境下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应用信息技术变革课程与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新成果。一些地区和学校还在“创客教育”、“慕课”资源建设、大数据支持下的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015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指导下,中央电教馆编印了以内容导图、案例叙事和专家点评为主要内容,以公平、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案例集》,入选案例兼顾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实践,兼顾了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网络资源共享环境、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实践,兼顾了普及性、引领性,反映了中央电教馆深入调研、向基层学习、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的过程。这方面工作今后还将继续深入开展。

  (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工作形成了新格局

  近年来,我们在资源平台建设和互联互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正在向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迈进。国家五部委《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作为“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到2017年“国家平台与地方、企业平台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完备”的要求。这项工作在去年出现了新突破,初步打破了观望为主、行动不足的局面,开始出现了一些地方和企业主动要求互联互通的新格局。

  1.开展应用,有力推动了平台互联互通。

  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点全覆盖项目、专题教育社区等应用的推动下,2015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天津、山西、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福建、陕西、重庆、江西、河南、湖南、云南、甘肃、新疆、青海等18个省级平台,以及沈阳、武汉、广州、东莞、东阳、柳州、石家庄、三亚、邢台新河县等9个市/县级平台完成了用户对接。在这18个省级平台和9个市/县级平台上注册的用户,可通过鉴权享用国家平台的资源和服务,初步构建了教育云服务体系。至2015年底,共有注册用户4555万。中央电教馆与浙江省教育厅共同组织了国家平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试点工作,实现了两个平台的全面对接,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获得国家平台的开放资源搜索服务,为互联互通提供了成功案例。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还结合省情,强力推进了本省平台以三种方式与地市平台的互联互通。目前,浙江省平台与包括宁波在内的多个地市平台互联互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的互通主要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与企业的互通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企业承担了政府委托的地方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服务任务,对这些平台我们视同地方平台进行对接;另一类是与提供资源和应用服务的企业对接,使他们通过公共服务体系为更多的学校和师生提供服务,目前接入国家平台的企业超过60家,正在陆续接入更多企业。这些工作为探索解决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问题积累了经验。

  2.优化功能,增强服务内容,扩大规模。

  经过三年努力,国家平台建设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2012年,初步建立了网络空间应用模式,为全国“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了功能和技术环境的试点示范。二是2013-2014年,初步建立了教育资源征集评审系统和教育资源体系用户互联互通系统。三是2015年,完成了国家教育资源智能导航系统和资源超市基本功能开发并上线试运行。智能导航提供来自国家教育资源中心、资源平台超市和社会各方的共计1000余万条资源信息服务,实现了与百度等企业的教育资源信息合作,接入了包括职业教育资源在内的560多个应用,数字资源超市初具规模。在教育部政府采购中心支持帮助下,我们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和机制要求,根据教育资源特点,创新了数字教育资源采购机制,每两个月用政府招标方式对有关资源进行内容评价和价格定位,通过评审的资源放入国家平台供地区、学校或老师选购,并根据使用情况向资源提供企业付费。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日浏览量平均70万人次左右,独立访客日均4万人次左右,支持了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工作,激发了基于网络教研的交流热情,带动了新技术应用模式和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在建专题社区123个,发展社区成员10万余人,创建社区小组2000余个,发起线上与线下活动3000余个,生成资源10万余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教研”频道创建了学科教研工作室27000余个,教师们在“话题吧”发起讨论话题38000余个,最热门的话题讨论有上千人关注,讨论帖子近千个;在“问答”频道提出的问题过万个,热门问题浏览达数千人次。

  3.标准规范建设为互联互通提供了技术支持。

  正在逐步制定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互联互通的业务指南和技术规范,已有7类33个API接口提供开放服务,包括单点登录类2个、鉴权类2个、用户信息类16个、支付类6个、资源类1个、跳转类1个、互联互通类5个,可实现用户单点登录、消息发送、支付结算等相关功能。与地方协作,请专家参与,梳理了750种教材、版本的知识点,初步形成了基于普通中小学校教材的知识点及知识体系。江苏、吉林、广东、河北、湖南、浙江、辽宁、天津、上海等馆为完成这一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中央电教馆牵头,河南、上海和北京等馆共同研制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标准》即将做为行标发布,可以通过标准实现无论资源放在何处都可让大家共享。浙江提出提升教育的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是要有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资源,在这方面[A1]浙江在高中教育选课等方面做了尝试。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促进教育公平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信息化环境提供选择,这也是拓宽我们事业领域的重要机遇。

  4.探索“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师生自主选择”的资源采购机制取得初步经验和成果。

  中央电教馆积极进行资源采购机制的探索,并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开展了数字教育资源政府采购机制的初步实践。2015年组织开展了4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教育资源采购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教育资源采购招标,28家企事业单位的6万多条资源和应用通过了评审,涵盖了中小学主要学科和教材版本,师生可以自主选购使用。去年底,通过在西部13个平台试点地区开展“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师生自主选择”教育资源采购新机制的实践探索,最终完成20多万个订单、数百万额度的资源选购,得到了用户和企业的好评,为逐步形成与“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的机制”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方法打下了基础,为实现“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可行方法。国家平台每2个月开展一次资源入围招标,并依据教师使用情况,按招标确定的使用单价,每3个月与资源提供企业进行一次结算。这种新机制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校了解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企业上门合作。

  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空间应用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底,国家平台已有教师空间490万个、学生空间368万个、家长空间317万个、学校空间11万个,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分别比上年增长4.8倍和1.7倍;体系协同服务1099万教师、2578万学生和878万名家长。涌现了浙江东阳、湖北武汉和甘肃临泽等空间应用先进典型,同时也支持了以我馆滇西定点帮扶的云南省沧源县为代表的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空间建设和应用,为以机构空间应用替代地区和学校的网站建设提供了经验。现在沧源县已成为临沧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典型地区。

  (三)电教系统工作的协同创新出现了新方式

  协同工作是全国电教系统的工作机制和优秀传统。协同的意义在于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加速全国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进程,在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更好地服务大局,自身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暨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品牌活动协作的基础上,2015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协作创新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应用驱动、机制创新”工作的落实。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