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一批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一批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

   来自基层的声音:

   信息化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

  “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的“古老”教学方式,在中国的边远山区正在得到改变。

  教室里,讲台上的老师“不见了”,学生们目光所及处,是电子白板上播放的视频里老师神采飞扬的画面——这是近日记者在四川成都七中高一化学课堂看到的,视频中老师授课的对象是甘孜州康定中学高一(15)班的学生。

  借助信息化技术,前端和远端学校同步直播上课的远程网络教学,在甘孜州各学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2年,康定中学就与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合作,开办高中远程直播教学班,成为甘孜州最早吃“螃蟹”的学校。

  “越是落后,越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穷州更要办现代化的教育!”2015年,四川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举行。作为经济总量排名长期垫底的“穷州”,甘孜州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让与会代表深受触动。

  甘孜州将信息化作为教育扶贫重要手段,“弯道超车”追赶教育现代化,这只是“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更多的数据令人鼓舞:2015年,“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圆满收官,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提高了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课率,惠及400多万偏远地区的孩子,实现了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突破。

   来自高层的声音:

   确立信息化战略地位引发国际关注

  对于全球教育来说,虽然存在数字鸿沟和峰谷,但信息化使得世界在任何肤色面前都张开了包容的怀抱。

  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召开,92个国家的50多位部长级官员、多位信息化技术行业领导者,聚首中国青岛,共商一个主题——信息化如何让教育更美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铿锵有力的声音传到会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李克强总理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各地纷纷出台教育信息化规划,建立机制,狠抓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召开,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成就。

  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部长圆桌会议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模式不断产生的今天,教育信息化不仅肩负着重塑传统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不断创新的使命,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需要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

  教育部和财政部会同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大型电信运营企业的积极性,为学校接通宽带网络。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中,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任务和底线要求予以保障。财政部、教育部连续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明确提出“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的要求。

  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7%,其中实现10M以上宽带接入的学校达52.4%,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80%,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来自教育实践的智慧之音:

   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2015年1月,“蚌埠首届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蚌埠二中举行。来自安徽、上海、江苏、深圳、武汉等省市的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前来观摩。

  目前,“在线课堂”已被列为安徽省级项目,经费由省级保障,建立相应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2013年该项目在6个县开展试点,后扩展到25个县,2015年覆盖能够接入宽带的全部教学点。

  实践表明,“在线课堂”不仅是解决农村教学点缺师少教、课程难以开齐的有效手段,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信息化使用效率的新路子,是新型城镇化后加强农村教育的一条新途径。

  众多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深入应用,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进一步凸显了能力、素质的培养,取得较好的成效。

  这些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扩展了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基础教育方面,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已有56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鼓励企业系统开发并推广应用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资源,一大批企业开发的资源已基本覆盖所有主流版本教材;全国34.8%的中小学建有校本资源,42.1%的中小学实现全部班级应用数字资源开展课堂教学。

  ——高等教育领域,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进展顺利,视频公开课已上线992门、资源共享课已上线2681门;“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慕课”、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和北京大学“华文慕课”陆续开通服务,企业主导建设的慕课平台也不断涌现。我国高水平大学率先建设了一批慕课课程,在我国自主建设的课程平台上开设慕课课程逾500门次。据不完全统计,选课人数近300万,已有40万人次学生获得线上、线下结合的慕课学分。

  ——职业教育方面建设了56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开放大学汇聚优质网络课程3.3万门。建设了由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含8个子库)、1个数字校园学习平台和7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构成的资源库建设体系,实现了对高职19个专业大类的全覆盖;连续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跨越千山万水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敲响了信息时代的木铎金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