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在全国应该是走在前列,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运用,显示出了均衡、适用的特点。”这是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2013年来到蜀山区,深入调研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一线的发展和运用情况时,给予该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度评价。

  “蜀山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在全国应该是走在前列,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运用,显示出了均衡、适用的特点。”这是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2013年来到蜀山区,深入调研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一线的发展和运用情况时,给予该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度评价。多年来,蜀山区在区域层面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有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有序健康发展,推动了区域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独具魅力的“蜀山现象”正闪耀在江淮大地。

  试点先行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探索创新之路

  据了解,蜀山区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校校通工程,2001年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在探索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历程中,蜀山区以积极争取各级信息化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区级试点工作,构建国、省、市、区4级试点体系,形成信息化试点的“蜀山模式”,引领全区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 2014年6月,蜀山区出台了《蜀山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并以此为蓝本,在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基础上,启动区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全区统一规划推进,各校结合实际校情,在区级统一部署基础上开展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2014年底,蜀山区启动首批试点工作,辖区学校积极撰写试点申报方案,经专家论证、区域统筹,最终确定首批11个单位进行试点(其中中小学10所、幼儿园1所),内容共涉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数字化行政管理”、“ ”、“网络结对教研”、“电子书包”等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等方面,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积累经验。

  试点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性工程,对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各试点单位及时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模式、好做法、好经验,并逐级报区教体局;区教体局通过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组织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的宣传与推广,从而引领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课题引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寻求健康之路

  为寻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健康之路,蜀山区教体局以高端前沿的国家级课题为引领,不断开拓创新。“十二五”期间,蜀山区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被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立项批准为“数字化学习‘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全区34所中小学作为子课题项目学校参与了研究工作。如今,这一国家课题结题评估汇报会顺利结题,并形成一系列成果区域共享。

  研究过程即是学习过程。蜀山区注重在课题进展的各个阶段,安排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以“研究、培训、展示”三位一体不断循环的学习机制,使课题组成员吸纳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享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成果和方法,推动了信息技术研究向纵深发展。为促进各实验校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课题组采取指导组成员与课题校之间“个别指导、QQ组讨论、集中交流”齐头并进的三维课题指导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和传统指导形式的限制,提高了课题指导效益。

  结对交流 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开拓均衡之路

  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蜀山区13所学校加入市级网上结对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建设进程,并参与合肥市城乡网上结对教育信息资源结对共建共享,参与学校居全市各县区之首。蜀山区教体局则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电教馆牵头,统筹协调,管理指导;学校围绕结对整体目标,明确结对交流合作内容,制定结对工作计划,以教学应用为导向,组织线上线下教研活动,促进学校共同健康发展,稳步推进互动教学活动。

  每学年蜀山区都会组织召开学校结对推进会、阶段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分析结对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结对工作进行阶段梳理并撰写总结,及时反馈经验,推广普及,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目前,蜀山区已初步架构网上结对互动教学平台,并将继续整合网络平台、优化合作细节、打造精品成果等方面循序推进网上结对工作,切实发挥平台作用,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进区域学校均衡发展,逐步探索实现区内共建,区域合作的模式,形成蜀山网上结对互动教学平台应用的有效模式。通过开展网上结对工作,蜀山区学校逐步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秀经验随时分享,学校发展呈现出优质学校特长更加凸显,薄弱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提升,区域内校际发展日趋均衡的态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