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入推进株洲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和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湖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精神,结合全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部署统揽全局, 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目标,按照“面向未来、统筹规划、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以应用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为加快实现人才强市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面向未来。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互联网+教育”为指引,以“信息技术+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努力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环境和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2、坚持统筹规划。根据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特点,做好市、县两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工作,突出重点,优先实施学校和师生急需的项目,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纳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环节,把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作为建设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数字化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坚持融合创新。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服务与支撑,创建学习型社会。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和管理模式,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有效促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株洲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4、坚持深化应用。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将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科研、培训、评价等各项工作的核心驱动力。以建设营造应用环境,以教研拓展应用渠道,以培训促进应用效能,以评价提升应用水平,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5、坚持完善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以改善学习方式,优化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效果为目标,应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减负增效。要协调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其他企事业机构的关系,形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生成和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格局。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围绕构建“四化”教育体系和“三学”的学习型社会,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应用效果,形成与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级全覆盖、教师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信息技术与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建成“株教云”,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延伸;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建成;信息化推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教育领域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健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整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1、深入推进“三通工程”建设。要断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快改造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终端设施普及水平。到2018年,100%的县区建成教育城域网;100%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00%,学校出口带宽10M以上,师机比不低于1:1,生机比达到7:1。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主要教学场所教学交互终端配备达100%、公共区域泛在学习交互终端配备达到80%,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超过80%;推进“农村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工程,100%的村小建成“数字校园”, 100%的农村小学(含教学点)、100%的教师和100%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比例达到100%。推进幼儿园、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三通工程”建设,提升幼儿园、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2、着力打造“株教云”项目。重点打造“一个中心、二个平台”,即市级教育云大数据中心、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株洲市教育信息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探索数据中心应用与创新机制,提升株洲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水平。2016年开始启动建设统一的市级“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对市直学校开放,各县市区要启动建设县区级管理平台,对辖区内学校开放。到2018年,100%的县区建成管理服务平台,100%的中心校及以上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管理平台。

  3、全面完成“高考改革信息化支撑”工程建设。2016年全市要启动建设并力争完成适应新高考信息化支撑平台,开设特色选修课,开发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资源,建立和完善网络选修和自主学习的机制,为打破校际间的封闭僵化格局,在同层次校际间尝试跨年级、跨校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教师选课走教提供支撑与服务。

  (二)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广度与深度

  1、加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研究与应用。2016年,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完成学习空间功能优化工作,为教师提供好用适用的工具,促进教师高效备课和有效教学。各县市区和学校要重点引导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汇聚拓展性学习资源,并利用在线学习工具、微课程、电子教材、网络资源等资源,开展基于学生空间的个性化展示、自主协作和探究学习以及训练与考试等,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要利用空间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管理应用,构建教育信息化全过程管理生态体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益。要强化基于空间的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系统、学生成长记录分析系统、空间交流协作支持系统等应用,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各县市区和学校要建立并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机制,开展教师、学生空间评选。到2020年,力争实现100%的教师应用空间进行教学与教研,通过学科教师与学生空间的互动带动学生空间的应用,力争实现80%初中及初中以上学生能利用空间进行学习。

  2、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互动。各县市区和学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教学管理以及课程改革等领域中的全面应用与深度融合。市教育局拟组建市级应用融合探究专门团队,探索出50个涵盖各学段、各学科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新模式,开展50个“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试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学习效率,提升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各县市区和学校应成立相应探究团队,开展专项试点,认真探索,务必取得实效。到2020年,教师运用多媒体终端进行融合教学的比例达到100%。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