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当前,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互联网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性的浪潮。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

  一、慕课的产生和发展

  (一)慕课的本质特征

  MOOC的第一个字母M对应的单词是Massive(大规模),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一门课程可以有数万人同时学习,也就是说,在技术上慕课可以实现“无限量”的学生进行学习。慕课的第二个字母O对应的单词是open(开放),慕课中“开放”原则上意味着“免费的学习过程”。慕课的第三个字母O对应的单词是online(在线),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教育可以模拟和传递校内教学的基本内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随时随地、自定学习进度的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慕课的最后一个字母C对应的单词是Course(课程)[1]。在这四个关键词中,“Open(开放)是核心,Courses(课程)是内容,Online(在线)是时空形式,Massive(大规模)是结果、影响力”[2]。这是慕课相对于以前开放教育资源的一个进步。以前的开放教育资源,耗费了高校教师许多精力和财力,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课程资源,但是参加学习的人数却很少,更很少有人能够学完全部课程,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优质资源的价值。而慕课以短视频的课程形态,具有常规课程的教学进度,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共同参加学习,按时提交作业和测验,学习者学习课程的完成率能够有所提高,自出现以来就吸引了大量的自主学习者。

  (二)慕课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慕课产生于本世纪初。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联合开设一门名为“联通主义与联通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的网络课程,并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据此提出了MOOC一词,特指在网上开设的、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且对注册学生没有任何学历门槛限制、招生人数众多的免费课程。

  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三门慕课课程,每门课程的注册学生都达到10万人的规模。被当地媒体称为“慕课风暴”,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也引发了世界各地高校对这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在线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关注。

  2012年,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特龙教授创办了Udacity慕课平台,同时出身于斯坦福大学的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达芙妮·科勒与安德鲁·吴联合创办了Coursera慕课平台,网络公开课“鼻祖”麻省理工学院以MITx项目为基础联合哈佛大学组建了edX慕课平台。edX、Coursera和udacity成为目前慕课平台建设中最具影响力的“三驾马车”。

  “美国《纽约时报》发文称2012年为美国慕课元年。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并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3]。

  2013年,英国有20多家知名大学参加的项目“未来学习”(Future learn)正式启动,法国政府宣布启动数字化校园项目“法国数字大学”(FranceUniversité Numérique)、德国人创立了免费慕课平台“我的大学”(Iversity)、欧盟启动了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发教育”(Openup Ed)、日本创建的网络开放平台JMOOC,等等。慕课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兴起。

  (三)我国高校慕课发展状况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高校也开始进行慕课建设,2013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率先加盟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宣布加盟Coursera。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采用了部分edX的开放源代码研发的“学堂在线”正式上线。此后,北京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一些国内著名高校也纷纷推出自主的慕课平台,开发本校慕课课程。各种形式的公共课程共享系统、课程联盟不断涌现,如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开通的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有近百所高校加入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医药院校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由上海市政府组织发起的区域性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等各类慕课平台相继诞生。通过慕课平台提供的优质课程,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实现优质课程的在线共享,从而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二、慕课对高校传统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产生的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慕课,正在为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提供着新的契机。

  (一)碎片化、富媒体的课程形式对学习者的吸引

  网络教学已经开展多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慕课能够吸引人的新鲜之处在于其规模和形式的发展潜力。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使这个来自于美国大学的慕课具有独特魅力,成为对全世界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教学形式,普通学习者只要拥有一台能上网的普通计算机,在慕课平台上进行注册,就可以参加学习,没有国籍、种族、身份、地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慕课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课程助教、讨论话题、学生互动与及时的反馈,具有碎片化、富媒体的特色。典型的慕课具有整门课程系列的网络视频,每段视频都是按课程内容划分的知识点,制作成10~20分钟左右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的视频镜头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师情绪的变化进行切换,时而运用“蒙太奇”展现和放大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生动的体态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授课教师仿佛是专门在为自己传道、解惑,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传统课堂上点对面的知识传播形式,变成了在慕课教学中面对面的知识传播形式。

  “微课程”充分运用视频资料、动画、PPT等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每个教学视频还设置一些必须回答的测验题目,如同玩游戏时闯关一样。这种视频课程的设置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成就感。

  (二)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教,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留作业,学生在课后根据老师的讲授完成作业为主。慕课的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慕课充分体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创建相应的教学视频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课程的主要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通过网上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而后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汇报自我学习成果,老师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新的“学——教模式”,这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强调“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MOOC具有学习的可重复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课程知识点的兴趣或需求进行有目的地反复学习。

  教师、学生在交互式学习论坛上互动,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并未见过面的学习者一起讨论和交流,在线上亦学亦师,形成网络学习社区,进而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协同学习。

  (三)大数据分析可实时掌控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慕课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形式以及慕课的富媒体和完整的学习支持服务,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学习大数据。如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轨迹、学习时间、频次、网络互动行为等所有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都会成为数据点。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在学习前期和学习过程中,依据不同指标对学生进行分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学生的兴趣、偏好和异化的学习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保证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同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定。

  (四)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共享,另一个是学习模式。MOOC可以使学生在选课和听课方面有更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在网上的慕课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校内外、国内外的课程和教师,甚至可以享受到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可以自主掌握学习内容和进度,从而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MOOC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整合,实现多种课程和平台的应用与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