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直以来对以蒙古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很是重视,近年来也非常关注蒙古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

  巴图宝音大爷年近6旬,生活在呼和浩特,汉语说得不利索。早已习惯了每天面对中文世界的他现在有了新爱好:刷微信。“我的同学们每天都会好多蒙古语的视频或者文章,像蒙古丽人、央视网蒙古语频道这样的公众号也会推送好多资讯,真得很精彩。我光看这些就能打发一晚上的时间。”

  这几天,巴图宝音还让女儿帮他装上了蒙科立输入法,以后直接在键盘上就能敲出蒙古文字符。“这么方便的软件都出来好几年了,我这老汉也不能落伍呀。”

  在内蒙古,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致力于借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工程来“破”蒙古文化边缘化危机,有越来越多像巴图宝音大爷一样的人,尝到了甜头。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使用者是蒙古族,主要地区分布在中国的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辽宁等八省区,其中内蒙古人数最多)、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等地。在中国,大多数蒙古族一直沿用竖排体的传统蒙古文,目前不少生长于农村或城市的蒙古族年轻人已不能使用蒙古语交流。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那顺乌日图表示,由于语言信息化的不平衡所带来的各民族间的“数字鸿沟”日益扩大,少数民族被“信息边缘化”的危机日益严峻。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加速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步伐,有效遏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流失,是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

  内蒙古一直以来对以蒙古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很是重视,近年来也非常关注蒙古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内蒙古政府于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13年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0万为蒙古文信息化建设“埋单”;2014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要涵盖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多个方面,同时还确定成立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领导协调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内蒙古民委,以确保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正常有序开展。

  “我们的工作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引导性、带动性。我们在项目实施中主要承担综合协调、服务保障和监督落实工作,确保项目资金发挥良好效益。”内蒙古民委蒙古语文信息化处处长阿拉塔如是说道。

  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共同推动下,目前内蒙古地区有30余个单位承担建设45个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项目,涉及基础研究、资源开发、技术研发、推广普及,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其中13个已完成验收。

  梁金宝与团队历时一年多完成的蒙古文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就是其中一项成功尝试。它实现符合左竖式蒙古文垂直排版方式,系统支持蒙古文编码国家标准和蒙汉双语操作界面,可实时切换系统语言,也能下载并运行市面上的安卓应用。“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万台安装蒙古文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面世。我们正在做后期的研发,预计年底会出更新版本,性能和界面编排都有提升。”

  记者经梳理发现,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这一工程并不只是简单的将蒙古语从书本搬上显示屏,而是将蒙古语用到各行各业中。这涉及以蒙古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民族教育、文化、科技、农牧业、蒙医蒙药等多个领域的信息化。目前,已建有为中小学师生提供蒙古语课件的在线平台、由检察院建立的蒙语办案系统、应用于图书出版的蒙古语排版系统、蒙古语的各类资讯网站……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目前不仅政府大力扶持,社会上也有不少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推动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发展。“我所知道的,2006年就有人在做蒙古文的手机系统了。现在光蒙古文的输入法,就有好几家都在做。”梁金宝如是说道。

  “我周围装蒙古文软件的人很多,能让我们更近距离的接触现代社会,也能让牧民更贴近网络。”苏德夫是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族小伙,是一名公务员,他的手机上装了不少蒙古语的软件,有输入法、有听音乐的、也有聊天的。

  阿拉塔同时表示,发展至今,蒙古文信息化建设效果明显,但仍有不足。未来政府也会通过规划引导、资金投入、项目实施,逐步解决好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所存在的人才短缺、基础薄弱、技术滞后、资源匮乏、推广不足等问题,使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现在的蒙古语是一种守势文化。我们在蒙古语文化的推行上也不能只算经济账,要多算算文化账。”内蒙古著名经济学家盖志毅表示。

  “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产品的开发建设,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我们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产品和服务。”谈及未来,阿拉塔表示:“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2020年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及各族干部群众对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使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成果不断惠及各族群众。”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