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掀起一场内部的“自我革命”,培养大量具有优秀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急需,而对于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又在这一变革过程承担重要使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无疑又一次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
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掀起一场内部的“自我革命”,培养大量具有优秀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急需,而对于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又在这一变革过程承担重要使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无疑又一次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目前,国内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主体力量是新建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二级学院。这类学校普遍面临建校历史短、政策扶持少、办学经费紧张等问题。面向未来,应用技术型高校如何突破先天不足,打通“任督二脉”,在高等教育群雄并起的“武林”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抓住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而凝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精、气、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品质,实现长久蓬勃的生命力。慕课成为激活这些关键要素的强大动因。
释放产学融合新动能
纽约州立大学社会科学系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影响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的三大要素, 三者存在因市场需求而紧密相连、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应用技术型高校不同于传统院校,只有将技术进步过程和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融入学校建设,与各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实现共同成长,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无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互动是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建立政产学相结合的生态链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产学合作模式大多是通过学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赴企实习实训、企业人员进校参与课程教学等方式,是一种面向能力培养的线下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时间短,持续性差,参与的学生规模受到软硬件环境、成本、时间等多重限制,显然难以满足当下高校在产学深度融合上的需求。慕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点是打破了学习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立具有全球视野的、更加灵活和广泛的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通过慕课等线上资源和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产业背景优势和自身的专业特色,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扩展自己“朋友圈”,不断延伸政府、产业、高校三者紧密联合的战略合作关系。除了常规的长、短期海外留学、实习外,高校间可依托慕课平台开展交流合作项目,共享中外高校、企业的教学资源、探讨学分互认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为相关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企业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实践、实习工作机会及企业家线上案例分享、项目对接等,通过慕课平台,整合资源、搭建桥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项目案例库建设、学分互换、师资共建共享、考核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融合,从而努力构建一个由多个国家、多个区域、多家企业、多所高校共同参与、共享、共赢的政产学研有机生态,助推应用技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促进经济发展和战略升级。
助力突破师资队伍建设瓶颈
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与实践者是教师。应用技术型高校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然而,长期以来,应用技术型大学由于经费有限,品牌影响力也较一些重点大学存在弱势,因此,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结构层次较之重点本科院校及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尤其双师型优秀师资的吸引和留用是长期以来难以破解的难题。
慕课突破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限制,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新路径。传统教育模式下,本校教师掌有课程的绝对话语权。而在慕课时代,一位老师的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本校、本专业的学生,只要课程讲得好,就会吸引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学习者。在这个共享时代,慕课打破了学校之间的壁垒,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老师将站在互联网这个共同的舞台之上,获得公开展示的机会,并得到公平的评价。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慕课为突破师资建设瓶颈提供了破解方案。一方面,学校要重新规划设计师资结构、定义教师角色,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资源的策划者和建设者,老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大师级”的优秀慕课资源供学生课下学习,而自己在课上则更聚焦于学生的实践指导和答疑,师资结构也因此可以得到重新构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柔性的教师招聘模式。除了聘任专职教师外,应用技术高校要充分利用慕课平台与行业企业工程师建立线上合作模式,企业顶尖工程师可能成为学习者的课程和实践导师,将优秀的企业经验通过线上教授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程内容及学校师资体系,并让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可以说,慕课让应用技术型高校突破了办学资金及国内现有教育版图的限制,以更加灵活便捷的形式丰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促进实践和创业能力培养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要面向应用,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对于很多应用技术型大学来说,在实现“精讲多练”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何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既能保证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为学生“真刀真枪”的实战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这对教学的实际运行来说是一个现实困境。专业主任常常为理论课程的筛选挠头不已,一线教师也常常由于课时限制,部分讲授内容只能点到为止;而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时间也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无法摆脱“眼高手低”的尴尬。面对这种隐痛,慕课无疑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学实施提供了“良药”,也让校长和老师们“脑洞大开”。教师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学生设计筛选好课程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实践教学的实施也不再浅尝辄止,学生和老师可以在扎实的实践教学中得以锤炼。
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慕课资源为学生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案,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重新设计、组合更优质的学习内容,更便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学习效率会有所提升,为创新创业的实战训练提供更多可能。学校根据其学习效果转化为相应学分,从评价体系上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作者温涛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