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防城港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文件精神,结合防城港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为贯彻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防城港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文件精神,结合防城港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创新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为主要任务,坚持应用驱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应用,全面提升防城港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三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到2017年,全市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基本满足教育教学应用需求,有网络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校班均出口宽带不小于4M,城镇学校班均出口不小于10M,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镇和农村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比例分别达85%以上和50%以上,高中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100%。稳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级课堂教学全覆盖。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逐步使所有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二)构建具备链接国家和广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平台。在自治区平台框架下,依照国家标准和自治区级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完成具备与国家和广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条件,与自治区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全市教育网络应用身份统一认证,形成标准一致、分级部署、分层管理的全区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公共服务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增强教师网络教学教研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协同学习能力,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明显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强和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和终端设备的全面覆盖,构建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到2017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中学、中心校接入带宽达30M以上,农村完全小学接入带宽达10M以上;教学点接入网络宽带达4M以上,实现全市校园网络全覆盖;中小学全面实现“班班通”,配置有多媒体教学室的中小学达到100%;加快中小学校计算机配置的步伐,到2017年,小学计算机生机比达10:1、初中达8:1、高中(中职)计算机生机比达5:1,计算机师机比达1:1;中心校以上学校配置有自动录播教室。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等教育“云服务”,为全市学校和师生提供免费优质资源、网络教研和网络培训等服务。

  (二)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构建防城港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架构,确保与国家和广西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无缝连接,到2017年,建设覆盖防城港市4个县(市、区)的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网站。将全市的各类资源优选出来,充实到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名师讲堂”、“优秀课例展示”、“优质课比赛”等教学活动,不断充实本地优秀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免费公共信息资源,弥补教学资源不足。建立完善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开展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支持农村偏远学校,尤其是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升。2016年,重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本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丰富的学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并将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推送到每一个班级,实现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普遍使用,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三)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以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重点,通过不同层面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合作交流的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高技术人员设计和开发、应用管理、安全防范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全新的培训机制开展教师网络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级教育技术培训者的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到2017年,完成全市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职业中学)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教学应用评比活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常态化、普遍化应用,使实现“校校通”学校的绝大部分班级能够使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加强学校校本资源建设,采取校本研修、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晒课等多种形式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应用。组织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教师生成性资源汇集和共享机制,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授课。组织各地、各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总结、展示、交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

  通过“人人通”建设,加强教研员和名师对全市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导,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开展教师研修,发表教师教研文章、教学感言、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使之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和思想交流、业务交流、情感交流的阵地,成为广大教师展示风采、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融合创新,成为教学科研部门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培训的重要途径。

  (五)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创建工程。

  从2015年开始,在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创建活动,引领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从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管理、部室管理、后勤管理等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全面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实现学校的高效科学化管理。提倡学校设计或购买系统的教育教学与学校后勤管理软件,实现学校管理与省市各类管理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的无缝对接。建立完善学校门户网站,实现校内外信息发布、管理、交流统一管理。按照先城市后农村、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引路的原则,推进全市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开展。

  在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创建活动中,突出“应用”主线,积极引进“ ”等信息技术条件下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观察”等信息化评价手段,积极与国内知名专家建立紧密联系,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科研的深入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基教、教研、电教、科研、督导和人事等科室力量,依托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基地,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开展本地区全员提升培训。市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业务指导,狠抓督导落实。要结合实际制定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协作,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要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项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社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市场投入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

  (三)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健全岗位设置,充实管理和技术队伍,提升人员层次,完善教育信息化成果认定办法,建立一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和能够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

  (四)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积极引进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五)建立考核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督查学校信息化建设进展、资金使用和质量安全等情况,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纳入年度教育督导考核内容,严格标准、科学评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