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地使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文章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互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适当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技术真正为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服务。
一、引言由于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很多教师对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认识较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者也都在探索中。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少有系统全面地研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如何在各年段、各学科中有机互补的研究,这对很多初步接触学习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师来说,就显得有些遗憾了。
对初学者来说,最适用、最主要的是一些系统的、具体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操作性更强,学习者可以从案例中很快学会怎么处理某个环节,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在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玄武区,针对老师们的困惑,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实践尝试,用同一课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时传统媒体的使用比功能强大的新媒体更有效。经过长时间的案例研究,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案例研究的经验,下面就来探讨我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一线老师有所帮助。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为了说清楚本文的观点,我们对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作了阐述。[1]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本文是以计算机网络时代为界,将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传统媒体是指图书、报纸、电视、磁带、光盘等以存储信息为主的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媒体有图书、黑板、实物展台、教学辅助用具等,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传统媒体。
新媒体是指网络时代带来的计算机、网络、交互白板、Ipad、手机等具有存储信息及一定交互功能的新型媒体,这些新型媒体能实现信息的整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已被普遍使用。
三、几种课堂策略分析
1.结构分析类的策略
笔者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席话:“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
在结构分析类教学中,笔者觉得这段话应扩展为:“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的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显然,两席话阐述了“听不如看,看不如做”的道理。所以,在结构分析的知识点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拆装并与同伴交流的效果会比只听老师讲解和演示的效果要好很多。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1)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观察物体》
这一课的重点环节是请学生在排成一排的三个方块的基础上,再添加一块方块,使添加后的物体的正视图不变,从而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物体视图的变化规律,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玄武区的一位老师用三种策略教授这一课:
第一种策略:直接用传统的道具,请学生小组合作,用老师准备好的4块方块进行拼搭、交流,再小组汇报;
第二种策略:老师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请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中尝试拼搭;
第三种策略:请学生小组合作,用老师准备好的4块方块进行拼搭、交流,再将本小组的交流结果用移动终端Ipad拍摄下来,实时传送到投影设备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