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制定了“四个一”目标: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的网络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大平台;培养和打造一支集教育、管理、技术、研究于一体的专兼职网络文化建设精英团队;探索建立一套既具有网络文化特色又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培养一批成熟理性自律的大学生网民。

  “无数个0.9 相乘,结果会趋于0;但无数个1.1 相乘,结果却是无穷大。希望你们把优秀当作习惯,善于把0 变成1,把1 做到无穷大,成就无穷大的人生。”前不久,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在今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火遍“朋友圈”。“听校长的话顿时满血复活啊!”学生们点赞转发,阅读量已超过两万。这样的现象,正是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的成果缩影。

  据了解,电子科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制定了“四个一”目标: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的网络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大平台;培养和打造一支集教育、管理、技术、研究于一体的专兼职网络文化建设精英团队;探索建立一套既具有网络文化特色又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培养一批成熟理性自律的大学生网民。

  建懂网络、用网络的教师队伍

  不久前,电子科技大学首届“优秀博文博客”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包括资深教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在内的20名教师的博文获评“最佳博文”、“优秀博文”称号;通信学院辅导员集体博客“通信789”等10 个博客获得“优秀博客”称号。

  这么多老师写博客,让主办方也着实吃了一惊。“无论专职辅导员,还是教授、专业课老师,都开始习惯用网络与学生交流谈心,说明我校在构建网络育人队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子科大校长李言荣院士说。

  光电信息学院的彭真明老师,是学校聘任的首批“网络名师”,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名为“老马迷图”的博客,访客超过一百万。对彭真明的学生而言,它是一个“诲人不倦”的精彩课堂。从“本科培养”“科海拾零”“图像处理”“石油物探”到“为师之道”“团队精神”“毕业箴言”“心情日记”“生活点滴”“学子之声”,“老马迷图”成为了很多学子的精神乐园。

  自2013年10月成为全国7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之一后,电子科大成立了校院两级的网络育人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学校将发表“网络文章”纳入思政教师高级职称评选条件;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年度表彰,对优秀网络平台、优秀工作人员、优秀网络作品给予奖励;将网络育人纳入各学院年度目标任务;划拨资金对优秀的网络名师、网络平台、网络文章和研究课题给予支持。

  “一年来,学校共有10个优秀学院、20个师生网络平台、30多篇网络文章和20个师生课题组获得了立项支持,学校学报还开辟‘网络育人专栏’,刊登最新研究成果。”电子科大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公室负责人介绍,学校还组建网络名师工作室,首批26 位名师包括院士、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学者等。

  搭网络育人的智能化平台

  “明天学校有个招聘会,我也去看看!”正在吃饭的大二学生张凡锐收到了一条手机APP弹出来的通知。这个APP叫“面聊”,是由该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开发的一款手机应用。

  “这款软件服务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学生从入校报到、选课,到听讲座、交友、求职等在校的学习生活,这款软件都能提供便捷的服务。”电子科大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说,“90后”大学生获取资讯、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就是网络和移动终端。“如果我们和学生都不在一个话语平台上,又怎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更何谈教育和引导他们呢?”

  如今,电子科大三分之二的学生实名入驻“面聊”。通过它,新生还没有进校,就认识了同班同学和辅导员;选课后,“私人定制”课程表随时查阅;学生第一时间获悉学校的重要通知,还可对活动展开讨论、发表观点。

  电子科大学工部部长于乐介绍,“面聊”给学生听讲座带来很大变化:“面聊”设计了一个“抢票”系统,学生了解到讲座内容后,想去的就通过手机“抢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讲座的积极性,也保证了讲座举办的效果。”于乐说。

  “我校有位杰出的青年教师周涛,他在27岁时就成为了教授,32岁成为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学校依托该中心,建立了教育大数据研究所,整合分散在各类管理系统中学生的上亿条数据,搭建大数据一体化平台,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李言荣介绍。

  “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4年去图书馆次数最多的‘ 达人’竟然有1951次到馆;另一位被封为‘年度书虫’的同学借阅量326 册,全校第一。我们还发现学生吃早饭、去图书馆打水的频率与他的成绩成正相关;而熬夜的学生一般成绩都不是特别好。”指着屏幕上一组组数据和表格,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的负责人一一向记者解释。

  据介绍,电子科大还利用“大数据”研发出“学生画像”、“成电公式”、“思政智库”等多个系统。其中“成电公式”可以对不同毕业去向优秀学生的校园行为轨迹进行公式化描述,有助于对学生成才提供个性化引导;“学生画像”则通过抓取学生在校各类动态数据,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精准化描述,如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学校可以及时进行干预、引导。

  思政教育,互联网思维不可缺

  罗大明是电子科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资深教授,也是学生用票投出来的“我最喜爱的老师”。“他比较善于把最近的网络热点事件融入到课堂中,语言幽默有感染力,听起来一点不枯燥。”学生张嘉源说。

  “你看网络曝出的小悦悦事件,小孩被车撞倒碾压,那么多人路过却无人施以援手;还有层出不穷的‘老人倒地不敢扶’事件,无不说明我们社会道德滑坡多么严重,急需重建人们的正义感。”在“如何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讲座上,罗大明侃侃而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借助网络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是电子科大网络文化育人的又一成果。学校建起了“思政智库”系统,对论坛、网站、社交平台等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生成当前社会和大学生群体关注热点的分析报告,两课教师把这些成果用于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现在‘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思政工作方式也要跟着变化,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问题。”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难也最需要技巧的,自上而下灌输肯定不行的,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专职思政教师也是不够的。”

  电子科大出台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写博客、微信文章;整合校内150余个新媒体平台,成立校园微平台联盟等。

  “网络平台的内容一定要丰富、鲜活、接地气,语言风格也要对年轻大学生的‘口味’,如果仅仅换个平台,还是一副高高在上说教的面孔肯定会被大学生抛弃。”申小蓉说,“90后”大学生并非想象的只关注追星、娱乐,他们也关心时政、社会问题,关键要有艺术、有智慧地引导。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