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马关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主动作为,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全县师生的教学方式、教育管理模式逐步迈入数字化时代,基本实现了教学趣味化、管理信息化、办公无纸化、培训网络化、会议视频化“五化”目标,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6/f3c8ede87b5a618jpg  />  <br />马关县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br /> 
  手指轻轻一敲键盘,<span style=马关县教育局机关干部就能向县乡(镇)各学校下发文件,方便又快捷。通过教育信息化设备,县乡(镇)教师不出校门就能观摩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经典示范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部分教师还能观摩全县课堂教学竞赛过程并当评委打分,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这些,是马关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

  近几年来,马关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主动作为,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全县师生的教学方式、教育管理模式逐步迈入数字化时代,基本实现了教学趣味化、管理信息化、办公无纸化、培训网络化、会议视频化“五化”目标,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投入——坚持高起点建设

  马关县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晚、基础差,任务重、推进难。2007年实施“农远”项目时,全县只解决了21所“模式三”学校的10M光纤网络问题;2010年“两基”迎国检,为基本满足计算机生机比,全县采购了701台计算机,新建了26个计算机教室,并拉通了20所学校的10M光纤网络。这些努力,离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面对重重困难,马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勇于担当,自加压力,以“设备设施标准,师资队伍优质,效益发挥充分,促进发展明显”为目标任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1年5月23日,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如期召开,实行“教育编规划,企业包建设,政府买服务”,迅速启动各项建设工作,并落实工作问责制。教育、电信部门及县乡(镇)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全县投入75万元,完成了县教育局机关、县乡(镇)学校门户网站建设、OA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视频会议室升级建设等并投入使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9月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3年8月,马关县教育局和中国电信马关分公司重新签订《马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合作补充协议》,将“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年10月18日,马关县再次在县第三中学召开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将剩下的45所学校的网络建设列入倒计时,借助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以县第三中学和都龙镇为试点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

  为解决资金缺口,县委、县政府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县财政投入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2649.2441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111.9344万元、县级财政投入759.9万元、学校自筹777.4097万元,主要用于购置设备、改扩建功能室等。同时,从2013年起,县政府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划拨139.8万元用于支付全县学校网络租用费。

  到2014年底,全县共有计算机教室85个,计算机2646台,生机比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30:1、13:1、8:1。共建成多媒体网络教室962个,其中,自建487个。全县13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接入光纤网络,其中,接入10兆网络109校、20兆网络3校、30兆网络1校、40兆网络13校、50兆网络3校、100兆网络6校。全县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网络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共有79所学校899个班实现了“班班通”,占全县义务教育班级总数的72.44%。大部分教师已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

  完善制度——突出高标准管理

  马关县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人性化管理,建立完善系列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以管理节省维修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完善管理制度。县教育局先后制定出台并严格实施《马关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考核办法》,从制度建设、岗位职责、应用考评、教师培训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让学校和教师知晓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要求及奖惩措施,确保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规范。如:每周每个班级运用多媒体班班通设备辅助教学不少于20个课时,学校每学年组织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不少于2次,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并考试合格由学校报销参训费用,学校必须保证10%的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技术装备的添置更新与维护。

  加强督促检查。县教育局将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使用纳入对县乡(镇)学校的年度考核。县教育局电教信息中心定期、不定期深入县乡(镇)各学校,采取日常检查、推门抽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对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维修维护、课程开设、资金投入、账务管理等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建强队伍——确保高水准操作

  设足岗位。为满足教学需要,全县先后招聘信息技术专业专科及其以上学历教师31名,实现了乡(镇)中小学校配备信息技术专科及其以上学历教师,生源较多的村级学校逐步配备信息技术专科及其以上学历教师的目标。

  抓实培训。县教育局将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纳入全县教师“四项基本能力”(说、写、研、用)建设,并与教师履职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模等挂钩。通过参加培训、以赛代训等方式,全县先后组织2615名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合格2615人,考试合格2038人;组织教师参加州级以上信息技术比赛,共获国家级优秀奖6人,省级三等奖2人,州级一等奖8人、二等奖27人、三等奖71人。目前,县教育局机关、县乡(镇)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电教专干等均能熟练操作OA办公系统,广大教师均能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

  组建服务专家组。县教育局抽调能吃苦耐劳、技术能力过硬的教师组成县、乡、校服务专家组,给予重点培养,负责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学校的设备一旦出现问题,专家组都能及时赶到并帮助排除故障。如:坡脚镇中心学校教师刘继明电脑维修技术过硬,做到校区所有电脑维修维护不出镇,而且每台电脑每次维修用时最多不超过2小时。为加强学校管理,县三中教师张麟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仅让学校投资1.5万元便建成了拥有16个摄像头的校园电子监控系统。

  注重实效——实现高密度应用

  通过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日常管理,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实现了快速、经济、环保的多赢。

  教学趣味化。各校将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县教育局从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竞赛,激励教师积极、大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使用电子白板上课时,教师只要打开电子白板的视频就可以根据讲授内容需要,搜索和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紧扣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声音资料。同时,还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板书、绘图,其字体的粗细、颜色均可随意调整。在使用辅助教学工具时,幕布、聚光灯、放大镜、照相机、图形编辑、电子词典等,可以适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县第三中学实现了同一年级多个班级同时听取一名教师上课的“大课堂”教学。

  管理信息化。全县建成了多个教学质量监测点,并建成了全县教师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共录入3500余名教职工和5万余名中小学生信息,教师管理、学籍管理、教育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全部实现信息化。要查看某个学生的信息,只要进入学籍管理系统,输入该学生的姓名点击查找,几秒钟内就可以搞定。

  办公无纸化。建成了OA办公系统,并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了多个QQ工作群。县教育局下发文件、通知,学校阅办文件、上报材料等,均可通过OA办公系统和QQ工作群快速流转,大大节省了学校到局机关报送材料、领取文件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经费开支。没有运用OA平台收发文件之前,以2014年县教育局下发文件60号为例,按每号文件平均三张纸计算,每年下发到30所县乡(镇)学校的文件需纸5000余张。加之学校往返领取文件的交通费、工作人员差旅费等费用支出,资金耗费量大。

  培训网络化。利用网络开展培训,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实现了优势互补,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在数字化校园时代,教师业务学习提升的时空限制、资源限制、组织管理的限制被打破,真正实现了“教师不出校门,访遍天下名师”。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晚上的时间和全国优秀教师在网络上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全县教师专业素质很快得到提升。

  会议视频化。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可将会议直接开到通网络的村级学校,在省时、省钱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以来,县教育局先后开了5次视频会议,参会人员达1706人,节约会议成本近15万元。

  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抓手,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任重道远,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需要继续在建、管、用上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

  站在新的起点,马关县将抓住国家实施 ”多媒体数字教室、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教室、校园网络监控系统、视频互动教研系统7项建设,使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达到国内先进发达地区水平,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全县教育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