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3年城乡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网络宽带校校通”。

  2014年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等因素综合分析,青岛市排在第5位,其中,教育公平指数排在第4位,市域内义务教育校级均衡程度排名第1位。据悉,近年来,青岛市8个区市通过了国家“全国义务教育工作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综合差异系数小学、初中分别为0.3和0.25,均远低于0.65和0.55的国家验收标准,专项考核成绩在全省17市中居第1名。

  六成学校建成现代化学校

  据了解,青岛市将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2008年起青岛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2年底,市本级安排约16亿元,用于改造校舍和更新教育设施等,全市普通中小学均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2012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13年开始以提升学校装备现代化水平和内涵发展水平为重点,以小班化教育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为突破,从办学思想、办学条件、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实施、素质培养等六个方面全面推进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2014年,义务教育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达到19.8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800元,比2011年增长44%,全市60%以上的中小学通过现代化学校验收。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建设工作在中国教育学会第3届“中国现代学校联盟”高峰论坛上作经验介绍。

  2014年4月,青岛市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特别是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在“县域”内统筹调配力度,建立定期交流制度。要求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2个聘期的校长和连续任教满6年的教师进行轮岗交流,并要求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同时,首批设立19个名校长工作室和30个名师工作室,全面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2014年,义务教育学校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达到2915人,占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12%,参与交流的教师中骨干教师占27%。

  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在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倾斜,保障农村中小学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和教师素质提升。建立了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扶持机制,2008年以来,共支持改造近600所农村薄弱中小学;2014年起进一步加大欠发达镇教育扶持力度,计划3年为15个欠发达镇中小学改造校舍、更新课桌椅等。建立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扶持机制,坚持设置农村校长教师免费培训项目,督促区市全面建立农村教师津贴,并从2014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应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政策,引导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从2008年至今,每年安排500余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每年为农村学校免费培训4000余名骨干校长和教师;2014年通过招聘补充、转学科培训、农村中心学校教师走教、城区教师支教、大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安排1200名教师解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围绕实现学有优教目标,大力推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推动校际间优质课程、教师资源和管理模式共享。2014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快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校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等模式,8月份,青岛实验初中、青岛39中、青岛58中、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新世纪学校6个单位分别与市北、李沧、崂山、黄岛4区签订协议,通过名校办分校形式,市区6所优质学校与9所新建学校或发展中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今年4月份,青岛实验初中和青岛市实验小学与黄岛区2所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目前,通过名校办分校等5种形式参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改革的学校达到548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3%。

  网络宽带校校通

  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3年城乡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网络宽带校校通”。2014年,全面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并重点加强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精品 程资源建设,构建优质学校(城区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共享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覆盖。2014年秋季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135所学校参加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同步课堂或电子书包试点。今年5月,成功承办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来自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专家对青岛市的信息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为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不分重点学校重点班”要求,坚持实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和“阳光分班”办法,青岛市100%的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98%的初中实行就近整体调拨或电脑派位入学,本着新老结合、强弱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均衡分配义务教育学校各个教学班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招生比例(2014年达到65%),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均衡。同时,修订实施新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管理办法,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良好教育。2014年,义务教育学校共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4.5万名,占在校生数的19%(市内三区占34%),98%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