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坚持以“同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走“信息化建设服务一校多址”办学之路,成为借助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典范,教育信息化从各个方面支撑了一校多址办学的成功。在当前,海淀区大力开展智慧教育建设的大背景下,其又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

  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二小”)建校于1971年,共参与了7个学校或校区的发展建设,历经承办分校、与民办学校合作、合并区域内学校、承接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等多种形式办学,成为海淀区小学中参与办学形式较多、承接新建校、合并校较多的学校。该校克服了“一校多址办学”的诸多困难,完成了一所较大规模的新型学校的建设,达到了“深度融合、协调一致、同步共进、稳步提升”的良好办学局面,形成了“一校多址、大二小”的办学管理特色。这些都与其始终坚持以“同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走“信息化建设服务一校多址”办学之路息息相关。

  一、 “一校多址”办学呼唤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校多址”办学是教育实践的创新,需要从校园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乃至根本性的革新,才能实现同步优质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成功的“一校多址”办学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1.凝心聚力的家园文化打造贯穿教育信息化

  一校多址办学是当今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是各区县应对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一校多址办学不仅会带来管理方式上的诸多难题,而且还会面临教育改革中的种种“阵痛”,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义务与责任并举,相较于单一校区办学而言,问题会更复杂、管理难度更大。

  鉴于以上考虑,中关村二小提出用“家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以此来缩小校区间的差异、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多校区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创、合作共赢。

  在多年的办学中,得到老师们广泛认可的是中关村二小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活泼进取的学习状态,学校把这种氛围称之为“家园式”学校文化。“家园式”学校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发展”,追求的目标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在“家园式”文化的打造过程中,多校区发展的基础网络平台、高效的视频互动系统、完备简捷的内部办公网、多校区共享的数字资源起了重要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学校“家园式”文化可谓全程渗透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

  2.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离不开教育信息化

  面对中关村二小人员多且分散,校区多且距离远的现状,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校区之间保证同一个时间、同一种声音、统一行动,实现三校区工作整体推进?这不仅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学校内部管理结构和制度机制的问题。对于“一校多址办学”的中关村二小而言,迫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校内部管理结构、制度和机制进行重新构建。

  确保多校区同一套管理班子,同样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同样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保证校内管理的一致性与和谐性,让所有中关村二小人都有自己“家园”的感觉,实行多校区内人人平等、人人发展的公平优质教育,确保“大二小”管理思想的全面落实,亟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

  通过教育信息化,学校成功实现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人员调配、统一后勤服务,管理制度与机制的统一,为“大二小”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形成了统一的管理规范,提供了统一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了多校区的各项工作同步、有序、高效开展。

  3.同步优质的教育质量依托教育信息化

  学校合并在中关村二小面前呈现出一系列的困惑与困难,这促使学校领导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中关村二小的人员变复杂了,校区变多了,管理变难了,社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但是,中关村二小人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即一个“大二小”的决心不能变,管理标准不能变,教育质量不能变。这就是学校多校区办学的“三个一”原则,即:一个二小、一个标准、一个质量。通过教育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学校成功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同步实施、教师发展研修制度全面覆盖、学生培养目标同步落实的既定教育目标。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多校区发展的重要实践

  面对以上提出的学校文化、管理体制和发展目标,多校区优质办学的一个最现实的难题是:如何克服空间上的距离,实现校区间的统筹管理与同步发展?中关村二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三校区统一搭建了多维的技术联络立交桥,打破了三校区的空间限制,实现了三校区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全面、实时、零距离沟通。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