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我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关于“深化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着力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建设‘厦台教育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创新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等工作要求,近年来同安区扮演先行者和主力军角色,开创的“同安模式”备受全国瞩目。

  ■海峡两岸同步互动教学,同安在全国首开先河

  ■同安区委区政府重视,获全国教育信息化殊荣

  同安山区教学点的智慧教室,城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

  2014年6月,跨越海峡的第一堂课在同安阳翟小学实现。

  2015年1月,同安阳翟小学与台北市南湖小学同上一堂课,图为台湾课堂现场。

  下个月,海峡两岸中小学共学活动将在同安展开,围绕“闽台创新数学课程培训和课程共建共享”等主题,实现两岸教师共学共进。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共学,这是同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探索的一个缩影。

  为贯彻落实我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关于“深化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着力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建设‘厦台教育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创新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等工作要求,近年来同安区扮演先行者和主力军角色,开创的“同安模式”备受全国瞩目。

  跨越海峡

  两岸学生共读李白诗

  实现海峡教学零距离

  “李白当时乘船去何处,行程有多远,心情又如何?”海峡对岸,台湾师范大学黄议正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谁知道,长江有多长?”海峡这头,同安阳翟小学叶雪珍老师的问题,都引来两岸学生的踊跃回答。

  去年6月26日,依托远程同步互动教学系统,阳翟小学三年1班和台湾瑞芳小学三年级学生隔空交流,黄议正讲解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叶雪珍老师执教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学生一起品读《早发白帝城》,距离消逝无形,实现“跨越海峡的第一堂课”。

  无独有偶。今年1月16日,台湾南湖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同安区阳翟小学三年5班学生,共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阳翟小学庄小雯老师与台湾南湖小学徐丽明老师的引导下,两岸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思乡情,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并在音乐伴奏下一同唱诗,仿若比邻。

  “两岸教学各具优势,这种方式激发了孩子上课的兴趣和新鲜感。”黄议正老师表示,“两岸同上一堂课”有助于两岸教育相互借鉴和促进。叶雪珍老师说,两岸学生通过互动,从陌生到熟悉,拉近了情感,增进了“两岸一家亲”。庄小雯老师说,这样的课堂别开生面,两岸学生共读一首诗,实现了两岸教学零距离。

  先行先试

  实现城乡远程同步教学

  激发跨海互动课程设想

  “海峡两岸师生有史以来第一次同上一堂课,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阳翟小学校长杨志现说,尽管两岸教育形式地域有别,硬件水平不一,但利用云教育远程同步互动教学,为深化两岸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跨越海峡的第一堂课,并不是偶然。”杨志现说,2013年12月,位于同安山区的白交祠教学点,和位于同安城区的阳翟小学,相距37.8公里,通过千兆网络教育云平台同上一堂课,同安城乡教育远程同步互动教学,为山里娃搭建了一条连通世界的信息高速路,也引起台湾教育信息化专家的关注,激发两岸教育人士建立跨海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设想,一起传承文缘,融合文脉。

  “对台教育信息化交流,同安不仅先行先试,而且在持续互动中,让两岸教育信息化交流成为常态。”同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吴永红说,2012年初,同安区教育局主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数字化教室与创新教学研讨会,同年11月,海峡两岸教育云端与智慧学校研讨会在同安举行。多年来,同安教育开展两岸数字化课堂协作,与台湾教育界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两岸同上一堂课”应运而生,同安在全国首开先河。作为同安教育信息化代表,仅2014年至今,省内外30多家教育信息化考察团到阳翟小学“取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