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介绍,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城市学校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76.5%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而仅有43%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全覆盖。

  甘肃省静宁县威戎小学,四年级3班的语文老师李晶正在讲解《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电子白板上出现了课文、图片和动画,她把文中的一段用感应笔圈出来,这一段就放大显示在了白板上。另一间教室里,五年级的学生们盯着白板上的例句,跟随老师的点击练习英语口语。

  这样的场景在城市的学校司空见惯,而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来说,却还是新鲜事物。

  李晶告诉记者,网上的数字资源很多也很好找,备起课来很方便,直观生动的内容和便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海底世界、非洲木雕,这些农村孩子不一定见过,可他们对家乡的特产苹果很熟悉,我们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再借鉴吸收网上名师的课件形成自己的教案”。

  威戎小学有1284名学生,92名教职工。为方便老师随时随地备课、互相交流授课内容和集体备课,威戎小学还建设了学校自己的网站和资源库。

  网站是陈世闻老师创建的,他一开始也弄不明白edu.cn和.com的区别,后来通过自学成了学校的电脑专家。他说,六年级的信息课有一节内容是教学生如何申请QQ号,“现在都需要手机验证了,农村孩子没几个有手机的”。技术革新也给他带来了困扰,总觉得自己掌握的东西太少,“比如机器人、Flash这些东西,要是老师都不明白,怎么能教会学生?”

  在同属贫困地区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三甲集镇陈家小学校长马凤兰告诉记者,三年前她的学生上信息课要到2公里外的学区中心小学,每学期只能轮到两次,而且学的是简单的电脑操作,“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孩子这些完全不用教”。据了解,2014年甘肃为3000多个教学点配备了一台电脑主机、一台42英寸的液晶电视机,目的是让所有教学点能够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虽然“数字老师”正在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但是因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教学中无法完全发挥作用。

  在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岔小学,工作了33年的赵金梅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学生们每天都能用到多媒体设备,一到三年级学生还可以直接上视频课。由于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她除了教语文,还负责音乐和美术课。她坦言,自己的音乐水平有限,只能播放歌曲让孩子们跟着学。

  八里湾乡的中心小学21名教师中只有1名能熟练使用电脑。在柴家门镇的一个教学点,52岁的教师王振洲说,学生们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课本,他却因不会上网搜索,怎么也找不到和教材相符的多媒体资源。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介绍,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城市学校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76.5%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而仅有43%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全覆盖。

  像甘肃这样的贫困落后地区,加快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说,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全覆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地方、企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并建设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