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策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安徽省教科院自2014年10月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研究”。

  为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策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安徽省教科院自2014年10月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基于微课的 的了解情况”、“家里拥有能上网的电脑、手机、平板情况”、“是否希望孩子参与到这种翻转课堂的学习中”、“有哪些顾虑和建议”等。安庆四中建立微课发布应用平台,每天发布一节微课视频。

  马鞍山、铜陵、滁州、淮北、淮南、黄山等市对市属项目学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淮南、淮北利用微课平台组织微课竞赛。马鞍山教育局在马鞍山二十二中举办全市翻转课堂现场观摩会,吸引了500多名教师参与。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实验教师信息素养

  教育改革培训先行。只有在培训中让广大教师充分了解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涵,对新的教学模式与意义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深刻的认知度,教育改革才有可能落到实处,项目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项目组组织开展了两次全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研究专项培训,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田爱丽博士作了题为《基础教育慕课与翻转课堂——C20慕课联盟学校的实践探索》的报告,省教科院院长李灿莉、特级教师夏建华就项目研究工作的推进和微课制作等进行了专项培训。

  淮南师范附小、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校区、蚌埠第二实验小学、桐城市实验中学、安师大附小、东至县至德小学、祁门二中、霍邱县城关中心小学等学校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如邀请信息技术与学科专家到校为老师们作全员培训,组织教师到上海、南京、常州等地观摩“微课下的翻转课堂”的实践,参加“微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研修班”和慕课联盟等活动。

  三、立足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在“翻转课堂”项目实验过程中,许多学校克服困难,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课堂,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扎实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祁门二中举办了“首届信息化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将项目研究工作与省教育厅启动实施的首届“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录课,并且要在所录课堂教学中使用交互白板等多媒体技术,录好后上传至教育云平台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参与网上晒课活动。合肥师范附小一小全流程实施翻转课堂,构建“云教室”和“电子书包”,通过微信平台,每天向学生推送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的典型例题及讲解。马鞍山含山环峰小学结合课题《设计评定量表对微课程在小学课堂应用效能评估的研究》,组建微课研究团队,将微课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普及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滁州市明光工人子弟小学建立了“工小翻转课堂”QQ交流群,用于项目实验交流、发布项目活动通知、上传提交各项实验材料等。宣城二小在“三年级家长开放周”上利用“微课”片段进行教学,让家长们领略到了多媒体环境下的全新课堂。蚌埠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开展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交流展示活动。

  四、总结提炼,研制模式,促进项目研究可持续发展

  “翻转课堂”需要教学模式作为支撑,应在“翻转课堂”建设中探索形成尽可能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教师面对不同学科、年龄段、区域和内容时自由选择。

  半年时间里,一些实验学校已经研制出一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寿县安丰高中针对师生教与学的特点,初步总结出了“三步、两段、八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马鞍山二十二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案二段八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范式。霍山二中探索出家校翻转基本模式,其基本流程是:课程开发--学习先行--课堂内化--评价反馈--研讨总结。蚌埠二中在教学实践运用中,结合智慧课堂平台,研制了“3+10”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项目实验的扎实进行,使学校教与学的面貌焕然一新,项目实验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具体表现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意识逐渐浓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发展。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厘清了角色定位,优化了教学行为,开始做到顺学而导,顺势而教,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的评价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关注的不仅仅是有限的知识与技能,更有在未知的探寻过程中收获的好奇、质疑、分析、协作、反思、践行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