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概念逐渐风行,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相信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新的阶段。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到细节的设计和规划,使目标更加清晰,从而避免走弯路,正是目前高校信息化决策者与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对于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目标的快速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决定性意义。教育部在年初公布的《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 ”被纳入高校信息化规划中。许多高校,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制定了智慧校园的规划,并付诸实践。虽然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但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开始认真思考和讨论智慧校园应具备哪些特征、实现路线,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有益尝试。在创新人才培养标准的新需求下,“智慧校园”的内涵得到新的拓展。

  从最初的电子化校园,到后来的数字校园,以至于今天的“智慧校园”,高校信息化规划其实也是伴随着这些概念与内涵的延伸,从而不断得到确立的。面对“智慧”的呼声,在各高校的规划里,或多或少,均会涉及这个名词。

  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高校“智慧校园”具有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等特征。“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能力。”

  制定规划的四个考虑

  本期重点推荐了不同类别学校智慧校园典型案例:大连理工大学在支撑平台、业务平台、数据平台、应用平台等四个层面实现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海南大学将在“十三五”期间加大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建设力度,如后勤集团提出构建绿色、节能校园计划,后勤处提出能耗监控系统、基建处提出管网系统等。在琼州学院“智慧校园”规划中,则是设计了一些情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校园的需求蓝图:学生在学校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图书馆资源,减少了对图书馆阅览室座位的需求;对于不同校区的学生,也可以实现同上一堂课,免去学生在不同校区间的来回奔波。

  综合各方观点,学校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大体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定以服务为主的目标,如数据化服务和服务的信息化。比如构建高效网上虚拟社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教师交流与发展平台,建设智慧型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上海大学在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时就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信息化建设一定是服务和服从于学校的战略发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管理为核心”。该校通过设立信息管理委员会,突出了信息管理,确保信息化的相关建设是服务和服从于学校的战略规划。通过整合学校各类数据,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二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也就是应用驱动。从为建设而建设,转向以适应用户、业务部门的需求出发进行投入和建设。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了解学生、教师、职工的真正需求,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学校发展需要的规划;

  三是规划的落地与实现。规划的制定往往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规划的执行既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丰富发展的过程。“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如何更好地将规划落到实处,需要规划编制和执行部门及时跟踪,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四是要具备新的思维模式。在新的环境下,要充分借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成功的经验,积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规划工作中去。

  总之,制定信息化规划,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撷取部分高校关于教育信息化规划内容,希望了解高校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情况,从而共同探索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应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