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区自2012年获批成为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呈现出“三强四新五融合”的鲜明区域特色,先后代表安庆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荣获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范区域优秀实践奖。

  迎江区自2012年获批成为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呈现出“三强四新五融合”的鲜明区域特色,先后代表安庆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荣获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范区域优秀实践奖。

  一、坚持三个强化,形成项目推进清晰路径

  一是强机构。区、局、校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组织领导,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强规划。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迎江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2013-2017)》等文件,在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三是强资金。“十二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2.5亿资金用于校安工程和学校标准化等主要项目建设,同时把投资的重点放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校园、应用终端、软件平台开发等方面。目前,全区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100%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100%配备多媒体信息终端, 教师人手一机配备达到70%,学生人机比达到7∶1,一条通往教育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然铺就。

  二、创新四种模式,拓宽网络资源应用领域

  一是创新培训模式。以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对行政管理、技术骨干、学科教师以及机房工作人员分层培训。目前全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及率100%,90%以上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技术。二是创新研修模式。将教师博客、电子备课、班级社区、“1+2”读书俱乐部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有机结合,打造富有个性的网络学习“空间站”;先后举办四届网络教师辩论赛、教师论坛和五届博客评比,吸引了全区90%以上的教师和校长参加,形成网络教研的新常态。三是创新帮扶模式。利用网络的便捷优势,引导区内学校采取“城校+农校、名校+弱校”的方式,从线上到线下,从虚拟到现实,开展了全方位的帮扶活动。同时,还引导164余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立网络工作室,并通过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活动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目前,工作室累计开展专题学习500多次,师徒结对帮扶近600人,发帖达10000多篇。四是创新共享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推进校际、城际间的网络结对和资源共享。先后举办和承办“合芜铜宜” 四城区特色学校建设城际交流研讨活动、上海及安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长三角结对学校主题教学交流研讨会,开启了和教育发达地区零距离交流的序幕。

  三、促进五项融合,推动数字迎江出新出彩

  一是与多元应用融合。依托迎江教育资源网,先后建立了师生学习空间、网络综合评价、名师业务指导、教育教学督导、文明创建展台、师德师风建设、微博微信宣传七大应用平台,实现了教育网站从信息功能向应用功能的转变。二是与教育评价融合。运用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行绿色评价:在网络空间开设心理健康评价平台和网上咨询室;在班级空间建立“道德银行”,将微信平台引入学校评价,运用二维码技术研发数字化的成长评价系统,利用手机随拍随记建立数字化的一师一档案,可以说校校有特色,处处有风景。三是与教学改革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展微课程、微教学及 ”设备和网络环境,全面深化“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教学最优化。四是与课程建设融合。在全面实施“走班自选式”校本课程之际,将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电脑编程、Scratch软件应用、电视台节目制作等数字化处理技术引进课程,不断推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普及和提高。五是与项目拓展融合。利用教育信息化试点优势,全面谋划并建设数字化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积极开发电子积木、智能机器人、模拟飞行、地震科普等10个实践项目,打造信息化的综合实践场所。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